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學生哥心聲 - 窮飛龍 - 溫書奴 MV(周杰倫 - 青花瓷 粵語)



溫書奴 (調寄:周杰倫 - 青花瓷)

改編作詞: 窮飛龍

中國歷史 與地理 也令我頭暈
生化物理 怕念記 要溫書腳震
臨陣通頂 怎記得 考試亂了陣
驚pastpay 生埃貼士 不夠真

英語會話 拼字母 捲脷說如麻
頭痕會計 計又計 腦袋都爆炸
怎瞓得通宵溫書
拍面打個喊露再去馬

* 溫書雙眼通紅 誰又可傾訴
三更溫到天明 期望得分數(天黑溫到天明 期望高分數)
題目望我估中 別再末路窮途
盼找到一線尋覓去路
note屎超厚不明 難背怎洗腦
雞精飲了都暈 徬徨多失措
如何地拼死拼命也像誤前途
無止境苦惱

通頂盡看 也未夠 也像似自焚
驚怕父母 責罵我 太低分聽訓
成地書本 擠滿檯 只怕又痛狠
驚貼一一都不出 苦了心

只怪在世 有用腦 也像似舊雲
勤力地溫 也未懂 眼仔都眼瞓
溫了竟彷彿真空
滿地水浸眼淚也強忍
Repeat *

可否一剎英明 藏渾身招數
偏偏不算聰明 從未可估到
題目又再估錯做錯 誤入歧途
永翻炒不到原地卻步
翻開這試卷前 仍未打輸數
翻開考試卷時 淪落怎相告
題目未有曉我或要畏罪潛逃
臨死想禱告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消防處入錯貨 再掟千萬補鑊買新車



消防處購入的法國製油壓升降台消防車,因射水冇力等問題得物無所用,要再購入新車。
..

客家圍頭話申列文化遺產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長洲太平清醮等,四個本地節慶活動 ,早前獲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令人關注香港有沒有更多值得永久承傳的文化傳統,有學者爭取 將客家話同圍頭話,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保育這類本土方言。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How irksome and disgusting!!!


Panic in your eyes?
Discomfort swells?
Do you feel great discomfort from catching a glimpse of this disgusting woman?
Should such unnecessary discomfort be avoided?
It should justify creating a publicity campaign to create an awareness of proper dress code.

露底襪褲 「潮女」街頭招搖


[2011-05-31] Share

穿透視露底襪褲「潮女」通街行,艷照近日網上流傳!一名女士穿著紫色斑馬紋露背上衣,下身穿一條透視緊身褲,內褲若隱若現,在尖沙嘴鬧市街頭行走,引來途人注目。
視頻傳開後,不少網民批評這名女士衣著令人噁心,甚至影響市容。該名女子穿透視緊身褲的圖片,近一星期於各大討論區及facebook上瘋傳,網民議論紛紛。在照片所見,應攝於尖沙嘴海防道一帶,女子背向鏡頭,一身紫色斑馬紋露背上衣,加上藍色透視緊身褲,顯現碎花蕾絲邊內褲,十分矚目。


不構成罪行


照片所見,路人似見怪不怪,情況有趣,相信拍攝者亦因此按下快門,把照片上載網上。
照片在網上引發討論,不少人指該女子衣著標奇立異,「引人犯罪」;亦有人指其穿衣方法有礙觀瞻,涉「教壞細路」,亦有「潮人」諷刺她︰「話唔定是下一季的潮流穿法!」
有人直指女子的打扮有「引起公眾不安、恐慌」之嫌。對此,律師黃國桐表示,人有穿衣自由,即使照片中女士穿透視褲,但內有內褲,沒露出下體,即使配搭怪異,卻不構成淫穢及不雅行為,或公眾地方行為不檢等罪行,而「引起公眾不安、恐慌」的檢控,甚少用於衣著方面。

Act on what you have already learned

"The largest question facing the human race is not when will you learn, but when will you act on what you've already learned."
Neal Donald Walsch

"I know, I know." "Yeah, I've heard that before." "I can do that too!" "No problem." "Y'know?"

We're all learning everyday, always learning something new. Well, at least that's the attitude I *think* we should have. Nobody knows it all, and I think when it all comes down to it, we're all kids inside. Even the professors who are endowing us with the knowledge of their experience. The world is so vast, and it is impossible to think that we have even begun to fathom the truth of the intricacies of existence; the sophistication of Mother Nature. However, everyone loves to know. And everyone loves to be right.

So the question is, have we learned that there is always more to learn, and that we can't possibly understand the things that will equip us to survive in this world, or even to be good human beings, without guidance, and without being open and vulnerable? I think that is an important lesson we must all learn.

As for the things that we have reflected on for ourselves, whatever they are. We all know for ourselves. Sometimes we fall into old habits and routines and never really take action on what we've realized. Maybe we need to find the time to be decisive. Whenever that will be. How about now?

And as for the more pressing issues, like shifting to green technology, ending war, quitting the petty bickering, the fighting, the hatred, the intolerance, judgement, discrimination, and general insanity that our current society accepts as the status quo and norm, ... I think for the most part, our new generations have evolved towards becoming more open, liberal, accepting, and peace-loving. Well, okay, we can't just isolate the more progressive people to belonging in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as liberals exist in every pocket of our humanity, in any race, gender, colour, ethnicity, you name it. But let's get back to the point... when are we going to take action? And put what we know to be necessary for the health and preservation of life on earth into practice in implementation?

Apologies to anybody who may have been offended by this post.

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Secrets of a good teacher

海峽時報 (新加坡)
Prime News | By Sandra Davie, Senior Writer 2011-06-01

Secrets of a good teacher

Global management consulting firm McKinsey, which studies top-performing education systems, concluded that the key to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s hiring the best teachers and getting the best out of them through training. Can Singapore gear its teachers up for the 21st century and remain tops in education? Professor Lee Sing Kong, who heads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explains what it will take.

AS ANYONE who has stepped into a modern classroom knows, the tools of teaching have changed - blackboards and overhead projectors have been replaced by LCD screens and multi-sensory presentations.

But as one of Singapore's leading educators knows, if the teacher is second-best, the students will still suffer.

It is a universal truth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IE) director Lee Sing Kong, 59, picked up during his own primary school days in Port Dickson, Malaysia.

Whizz-bang technological gadgets were pretty thin on the ground, but his Primary 3 teacher, Mr T.S. Yau, not only knew his maths, science and English well, but more importantly, knew how to teach those subjects.

His skill had the young Professor Lee hooked for life on science and the joy of learning. Yet, for all the innovations that have come to schools since - teaching theory, the Internet, digitalisation - Prof Lee notes the person in front of the class still holds the key.

'Teachers still encourage, enable, guide and shape young minds. Lighting the fires of learning and discovery will always be what a good teacher does,' he says.

And some, like Mr Yau, go the extra mile, quickly sizing up the backgrounds of his young charges and offering help.

In the case of Prof Lee, whose parents were farmers, he noticed the young boy's worn-down pencils and how he maximised the use of his exercise books by writing on the covers. The next day, for good work done, he rewarded him with new pencils and exercise books.

Prof Lee recalls: 'Good teachers impart knowledge, but great teachers, as they say, are able to ignite the love for learning, and that is what Mr Yau did for me.'

The spark Mr Yau ignited brought Prof Lee international acclaim for developing the scientific know-how to grow temperate vegetables in sunny climes using aeroponics, where plants are grown suspended in air.

Prof Lee made his breakthrough discovery while engaged in research at NIE. He took over as head of the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e, which is part of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five years ago.

He has witnessed huge changes in education, ha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many of them at NIE, but recognises that much remains the same.

'The mastery of content, the ability to teach it well, being able to size up their pupils' needs - all these qualities are still needed in teachers today,' adds Prof Lee.

What has changed in the wake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s the ever-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the challenges facing stud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and that makes it harder for teachers entrusted with their care.

'At the heart of a teacher's work is the student. Every teacher must equip his students well to survive and succeed in the new global landscape,' says Prof Lee.

'And the new landscape demands that teachers develop the 'whole child', not only intellectually, but also socially, morally, physically and aesthetically.'

He notes that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ve redefined the traditional natur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fter all, students can get information from any number of outlets and search the Web for anything under the sun, which all serve to raise the skills bar for the 21st-century teacher.

The mastery of the core knowledge in a discipline is still important, but Prof Lee adds that with the 'knowledge explosion', teachers have to become expert 'curators of information'.

'With the Internet, the role of a teacher has changed. He is no longer the sole purveyor of information, though it is still important to pass on to his students the core knowledge in the different subjects.

'Rather, the teacher's role now has become one of the facilitator who guides his students on their learning, how to access, evaluate, organise and use information from a variety of sources.'

The actual mechanics of how to teach, call pedagogy in the trade, also remain crucial and form a big part of NIE's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mes.

'You can have all the knowledge in a discipline, but a good teacher must able to transfer that knowledge to her students,' he says.

Good teachers, he notes, balance how and what they teach.

'In science, for example, they prepare students both to understand key concepts in science and to engage in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he says.

But needless to say, advances 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mean the process of passing knowledge on to students has changed.

Prof Lee shows off the state-of-the-art classrooms at NIE - he dubs them 'kindy classrooms' - where the multi-coloured tables and chairs can be easily moved around for students to pair up or work in larger teams.

There is not just one whiteboard, but several around the room, allowing the teacher to move from one group of students to another. There are also LCD panels for the teacher to stream different resources to different groups.

The classroom design reflects not just how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eaching is a thing of the past, but also how a teacher's role has changed.

The 21st-century teacher must be able to facilitate learning, stimulate students and control, moderate and manag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here is no running away from the fact that teachers have to be digitally literate.

'Our students are digital natives. Teachers must be able to use technology in ways that enhance their teaching and 'speak' to students,' he says.

There is also the important element of values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which the Education Ministry has been emphasising. Prof Lee agrees that teachers have a crucial role to play in moulding their young charges.

'All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we pass on to our students must be anchored by values,' he notes, adding: 'Our children need to be brought up with the right values and to be able to make ethical decisions to guide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ociety.'

'Cultural literacy' is another value teachers must help nurture to allow young people to thrive in a wired-up world with fewer barriers between nations. 'In such a global economy, there is a greater necessity for knowing,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ng other cultures,' he says.

Prof Lee adds that in order to teach values, teachers must model the behaviours they expect from their students.

'The 21st-century educator must model values such as tolerance, global awareness, sensitivity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love for learning,' he says.

This shifting, sometimes bewildering landscape of change and innovation is posing huge challenges on every front for those taking up teaching, yet these universal truths remain.

He noted it earlier and it bears repeating: 'Lighting the fires of learning and discovery will always be what a good teacher does.'

sandra@sph.com.sg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IE) director Lee Sing Kong, 59, is a horticulturist by training and a professor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t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fter a career in the civil service, Professor Lee joined NIE in 1991 and held various leadership positions. In 2000, as dean of the Graduate Programmes and Research Office, he implemented various programmes to enable teachers to develop professionally and to acquire postgraduate qualifications.

As NIE director from 2006, he launched many key initiatives, including the publication of a report outlining NIE's strategic directions from 2007-2012, which is aimed at propelling the institution towards becoming a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e of distinction. He also heads NIE International, the consulting arm of the institute.

In 2007, he co-founded and served as the inaugural chairman of the 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Leading Education Institutes, putting NIE firmly in the global league of teacher education providers.

Prof Lee studied horticultur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in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on a Colombo Plan Scholarship, and received his PhD in plant biotechnology in 1985 from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His passion for agrotechnology has led to several national initiatives, such as developing new technologies for food production in the urban landscape.

He researched aeroponics at NIE, developing and adapting ground-breaking technology to produce temperate vegetables in the tropics, work that has earned him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He is widowed and has two children.Are good teachers born or made?

Both.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orn good teacher. However, by nature, some people possess a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qualities that would predispose them to become good teachers, such as the love for children and learning, patience, and being good communicators.

Nevertheless, even the most genetically blessed teacher must be trained to become a good teacher.

Should teacher appraisal be tied to performance?

Teachers, not textbooks or exams or syllabuses, are ultimately what make education succeed.

You cannot ignore the effect that a good teacher or, for that matter, a bad teacher, can have on her clas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difference can be substantial.

Educational researcher William Sanders, for example, found that all other factors, such as class size, ethnicity, location and poverty, all paled into triviality compared with teacher effectiveness.

His research also showed that students unlucky enough to have a succession of poor teachers lagged behind.

So, yes, good, well-qualified teachers make a difference. We should try and assess them in a fair, objective and transparent manner, and reward them accordingly.

When selecting teachers, what is the one quality you would look for, that is essential?

Love of children. If they don't like being with children, teenagers and interacting with them, and nurturing them, then how can one become a good teacher?

You are a great advocate of 'action research', where teachers conduct research in their classrooms to hone their teaching skills or to understand their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better. Why do you think action research is important?

It is part and parcel of what good teachers do. To test out their teaching strategies, what works with a certain group of students and what doesn't.

A good teacher is constantly looking for more effective ways to teach and learn.

It is something we emphasise in teacher training and hope it becomes an in-built thing in teachers we send out to schools.

Government urged to assist cross-border marriages

中國日報香港版
H01 | Metro | By ANDREA DENG 2011-06-01

Government urged to assist cross-border marriages

By ANDREA DENGCHINA DAILY

Three non-governmentalgroups have urged the governmentto update its policyregarding cross-border relationshipsand marriages.

A survey, co-conductedby the Hong Kong Instituteof Education, RoundtableCommunity and PowersoftConsultancy Limited, showedthat 47 percent of Hong Kongpeople aged 26-30 are open torelationships with people fromthe mainland.

Forty percent say they arewilling to marry someone fromacross the border.

“We understand the viewsof young Hong Kong peopletowards the mainland peopleare changing, presumablyrelating to their more frequentconnection with the mainlandpeople. It is hence necessary forthe SAR government to workon demographic policies andbrace for the trend,” JoshuaMok Ka-ho, dean of the Facultyof Arts and Sciences of the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said on Tuesday.

The survey of 724 HongKong people aged 16-35showed the rights of abode areranked as the first concern.

Next came concerns abouthousing issues, problems ofadapting for mainland spouseand education of children.

Those issues are the areasupon which the Hong Konggovernment should focus whenit sets out to establish policies todeal with the trend, Mok said.

The daily quota for One-WayPermits, which allow mainlandresidents to stay in the city asnon-permanent residents withthe right to work, is 150.

Thirty are assigned to peoplewho have been separated fromtheir Hong Kong spouses formore than 10 years.

“The demand for One-WayPermits has shown signs ofdecline, because some mainlandspouses simply chooseTwo-way Permits. That waythey can stay in Hong Kongalmost every day provided theyrenew their visa. But they’re notallowed to work with Two-WayPermits,” explained Sasa Liang,director of development of theInternational Social ServiceHong Kong Branch, a groupwhich off ers consulting servicesto people involved in cross-borderrelationships.

According to the Census andStatistics Department, there arearound 20,000 cross-bordermarriage registrations in HongKong every year. Th e numberdoes not include those who areregistered on the mainland.

Liang, a social worker whohas been helping cross-bordercouples for more than a decade,attributed the long-term separationof cross-border couplesas the major factor leading tothe high divorce rate.

“Of course the best way is tolet the mainland spouses stay inHong Kong as soon as possible.But I’ve dealt with many cases inwhich the couples were alreadydivorced before the mainlandspouse could come to HongKong,” said Liang.

“Therefore I suggest theSAR government offer moremarriage consultancy servicesto these cross-border couples,so that their marriages can bemaintained,” Liang added.

She also suggested thegovernment consider the tensof thousands of Hong Kongcitizens who work on the mainlandand may marry mainlandpeople, who also will needmarriage consultancy servicesas they travel back and forth.


文章編號: 201106019704389 標示關鍵字

調查:四成港青抗拒中港婚姻 接觸內地愈多者愈接受

明報
A27 | 教育 2011-06-01
標示關鍵字



調查:四成港青抗拒中港婚姻 接觸內地愈多者愈接受




【明報專訊】統計處數字顯示,2009 年有約2 萬宗中港婚姻,佔全港婚姻約四成。教育學院一項調查顯示,仍有逾四成青年不會考慮中港愛情或婚姻,另有逾五成青年認為香港人跟內地人拍拖或結婚,會產生很多生活問題。調查機構指出,部分青年因主流社會輿論而對內地人產生負面印象,但與內地愈多連繫的年輕人,會較容易接受中港愛情和婚姻。

教院文理學院及Roundtable Community 於今年4月至5 月期間,成功訪問了724 名16 至35 歲的香港青年。結果顯示,20.8%港青曾經或正在與內地人拍拖或結婚。不過,分別有41.1%及46.8%港青表示,不會選擇和內地人拍拖和結婚。而不能接受中港愛情或婚姻的主要原因,依次為「對內地印象差」、「生活習慣有差距」、「與內地人性格不合」、「言語溝通有問題」等。

兩成曾與內地人談戀愛

不過,並非所有港青均不能接受中港愛情和婚姻。教院比對港青往返內地的習慣及人際關係後發現,經常往返內地的年輕人,接受中港愛情和婚姻的比率分別為72.7%及65.2%。

「對內地印象差」成主因

而26 至30 歲的年齡群,最接受中港愛情和婚姻,接受拍拖及結婚的佔47.1%及40%,其次為21 至25 歲,佔36.4%及32.1%。

教院文理學院長莫家豪指出,港人對內地人的負面印象,會隨與內地人接觸而減少。他舉例,年輕一輩較多機會接觸到內地交流生,而26至30 歲一群,亦較多機會返回內地工作,接觸到一些品格和文化優良的內地人,從而改變他們對中港愛情的接受程度。

七成常往返內地者接受中港愛情

他補充,44%受訪者認為現時香港對中港婚姻的支援和保障不足夠,包括居留和住屋問題,他認為隨更多高學歷、高水平的中港男女結合,政府應全面研究相關人口政策,及利用單程證申請餘額,讓更多中港家庭來港團聚。

港青年不接受

中港婚姻原因

理學院

港青年不接受

中港婚姻原因

1對內地印象差

2生活習慣有差距

3與內地人性格不合

4言語溝通有困難

5希望與本地人結婚多於非本地人

6家人反對

7教育程度差距

8經濟條件差距

9兩地結婚制度繁複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 明報製圖

台「雞婆媽媽」 熱心+用心立功

..台「雞婆媽媽」 熱心+用心立功

經濟日報 – 2011年5月30日星期一上午6:18


....分享
電子信箱列印......相關內容.
..
放大圖片.毒塑化劑問與答
....【經濟日報專訊】再次證明,做事最緊要「有Heart」(有心)。台灣塑化飲品風暴下,最近熱爆一句:「雞婆媽媽立大功。」

塑化劑禍延全球,揭發事件的幕後英雌,是身為人母的化驗室技術員,她憑着關心孩子食品安全的心,憑着被笑指是「雞婆」(多管閒事)的性格,拯救千千萬萬的人不再被落毒吃膠,否則全球人隨時吃一世也不知。

這位「雞婆媽媽」的熱心,打破公務員按章工作的心態,台灣當局最新計劃將「雞婆媽媽」列為案例,納入公務員訓練教材。食品藥物管理局則打算在考績或獎金上,好好獎勵這位雞婆媽媽,感謝她的熱心和用心,台灣輿論冀社會有更多「雞婆公務員」。

初疑容器出問題 反覆檢驗

「雞婆」是台灣閩南語繙譯過來,意指多管閒事。但今次塑化劑風暴,偏偏多得化驗所楊姓技術員夠「雞婆」。

52歲的楊媽媽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又在台北醫學大學藥學所在職進修,取得碩士學位,去年剛升職為「技正」(技術專員職級)。今年3月,楊媽媽負責例行檢查台南市衞生局送檢、聲稱可減肥的益生菌食品,原本只是檢查有否含減肥藥。不過,楊媽媽在分析圖譜上,發現一些異常波狀訊號,她將那些異常訊號與各種物質的圖譜做比對,結果驗出本不該出現在食品中的塑化劑。

楊媽媽最初懷疑是食品容器出問題,但檢驗益生菌食品的薄膜包裝明明是PE材質,按常理是不可能釋出大量塑化劑,可以斷定塑化劑與包裝材料根本無關。楊媽媽花了兩星期,驗出益生菌食品中的塑化劑濃度,遠超人體每日平均攝入量,而且翻遍文獻,都不曾出現食品添加塑化劑。衞生署遂通知有關部門,循綫查到源頭。

食藥局主秘羅吉方坦言,楊媽媽平常粗枝大葉,做檢驗卻很小心謹慎。他強調,由於待檢案子多,實驗室成員都搶機器用,楊原本可裝作沒看到,但正因為她不嫌麻煩,也因她身為人母,多了一份對子女的關心,對食品安全把關格外用心,才能立下功勞。

兩市場之子 極速揪出源頭

黑心塑化劑污染食品愈揭愈多,除了楊媽媽還有兩位幕後人民英雄,全靠兩名熟悉市場的檢察官,只花2天已揪出塑化劑源頭。

台灣傳媒形容這兩名檢察官是「市場之子」,因為他們都是跟父母在市場擺檔出身,一個家賣雞鴨鵝,一個家賣海產火鍋料。他們熟悉市場運作,甚麼食品做過手腳一看便知,過去便曾協助偵破瘦肉精和火鍋假干貝事件。正因為市場出身,也更痛恨違法添加。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九成港人血含塑化劑

九成港人血含塑化劑



星島日報
九成港人血含塑化劑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台灣塑化劑污染食品事件愈鬧愈大,原來大部分香港人早已出現塑化劑「中毒」。浸會大學生物系最新研究發現,在抽取的二百個港人血液樣本中,逾九成都被驗出有毒塑化劑DEHP,估計是經由食物攝取。研究又顯示,曾服食塑化劑的老鼠誕下雌鼠的機會較大,即使誕下雄性,其生殖器官都較正常的細三分之二,精子數目亦會少二至三成,相信類似影響會同樣在人體出現。

  記者:楊耀登

  浸會大學生物系在去年八至九月份委託紅十字會取得三百個本港市民的血液樣本,研究二噁英、塑化劑等四至五類內分泌干預素如何影響人體生殖系統。系方抽驗了其中二百個血液樣本,當中包括了各個年齡組別和性別的捐血者,結果發現超過九成樣本被驗出含塑化劑DEHP。

  可經空氣食物攝入

  負責研究的浸大生物系教授黃港住表示,幾乎全部樣本都驗到有毒塑化劑,反映這類化學物料容易被人類接觸及吸收。他指,市民可能是經由化妝品、指甲油、兒童玩具等物品吸收到塑化劑,亦有可能是經由空氣和食物攝入。

  研究團隊之後在老鼠身上進行塑化劑實驗。黃港住指研究用的白老鼠在服食塑化劑後,其誕下的後代以雌性為主,即使成功誕下雄性,其生殖器官亦比正常細三分之二,成年後雄鼠的精子數目亦比正常少兩至三成。

  他認為,由於塑化劑含有反紅色素,對男性睪丸發育構成影響,所以導致製造精子較少。

  他相信研究結果可以應用到人類身上,估計人類若長期攝取塑化劑,對男性的影響會比女性大。

  塑化劑DEHP常用於塑料產品生產,具有毒性,台灣已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不得添加在食品裏。

  增患乳癌卵巢癌風險

  城大生物及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林漢華指,DEHP可干擾人體內分泌,令男性發育畸形、不育及引發睾丸癌,亦可導致女性有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故不應加入食物之中。他認為,本港有不少台灣進口飲品,政府應盡快全面檢驗及決定是否要勒令有問題飲品下架。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520&sec_id=15335&subsec_id=15336&art_id=15270796

冷門高中科僅兩校開辦 1/3中英選修單元 少於一成校教授

冷門高中科僅兩校開辦 1/3中英選修單元 少於一成校教授


(明報)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05:10
【明報專訊】新高中課程中、英文科在必修科外增設選修單元,學生須在中、英文科各選修3至4個單元,佔公開試成績12%至20%。本報發現,兩科合共18個選修單元中,有三分之一開辦率低於一成,中文科的「普通話與表演藝術」選修單元全港更只有兩間學校開辦,開辦率為0.4%。假設兩間學校各開設5班新高中,估計全港7.4萬名讀中文的高中生,不足300人修讀「普通話與表演藝術」。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設立選修單元是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選擇,學校可因應校本情况開設不同選修單元,而數字反映選修單元設計能照顧學生需要。由於新高中課程推行了不足兩年,學校開設選修單元的情况未穩定,教育局會繼續密切留意學校實施新高中課程的情况和學生興趣。

教育局:反映照顧學生需要

新高中中文科設有10個選修單元,英文科有8個,授課時數各佔兩科總時數約三分之一,學生須在兩科分別修讀3個選修單元。課程指引建議,學校應在中五開始教授選修單元。

單元課程佔文憑試部分成績,以中文科為例,教師須評估學生日常表現和期終表現,並向考評局 提交3個單元的分數作校本評核 成績,佔中文科整體成績12%。至於英文科亦有類似安排,選修單元的校本評核佔該科文憑試成績5%,另外按選修單元設8條作文題目,學生須選其中1條撰寫一篇400字的文章,佔整科成績15%。

中文「新聞與報道」最熱門

根據教育局本學年統計數據,學校為中五生開設選修單元分佈極不平均。全港449間開辦新高中中文科的學校中,只有兩間學校開辦「普通話與表演藝術」,開辦率0.4%,以全港74,000名修讀中文的高中生計,即全港只有290多人修讀;其次是「翻譯作品選讀」,只有13間學校開辦。最多學校開辦的是「新聞與報道」,有多達369間學校開設,開辦率82.2%。

英文科亦有類似情况,最少學校開設的選修單元是「體育英語」,只有25間學校開設,開辦率5.6%;「辯論英語」亦只有33間學校提供,開辦率7.3%。

課程委員稱意外

對於部分選修單元開辦率低於1%,有課程委員會成員略感意外。身兼高中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成員的元朗裘錦秋中學校長潘步釗表示,設計課程之初已預料兩個普通話選修單元較少學校開辦,「但沒想到只得兩間學校提供」。他解釋,新高中課程取消普通話,所以在中文選修單元部分開設普通話單元,給部分學校選用,認為10個選修科不算多,預計課程在2012年首屆文憑試後再檢討。

資深英文科教師周蘿茜對於部分選修單元開辦率低不感意外,「體育不是每個學生有興趣,較少學校教『體育英語』實屬正常」。她估計,學校傾向開辦「大路」課程,如「職場英語」、「從社會議題學英語」等,認為可待課程推行3至5年後再檢討。

明報記者 蕭輝浩
.

美醫生聯署促麥當勞叔叔退休

美醫生聯署促麥當勞叔叔退休
(明報)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05:10
【明報專訊】美國 逾550名健康專家、醫生和組織在一封針對開心樂園套餐生產商麥當勞 的聯署信上簽名,要求麥當勞停止以任何形式向兒童推銷高鹽、高脂肪、高糖分和高熱量的食品,包括停止以開心樂園套餐的玩具贈品 作推銷,並讓面世40多年的麥當勞叔叔(Ronald McDonald)自此退休。

這封信周三以整版廣告形式刊登在多家都市報紙上。專門監察企業行為的非牟利機構「國際公司負責組織」去年5月就曾向麥當勞提出,使用「麥當勞叔叔」等孩子們所喜愛的形象促銷,刺激了美國人對不健康高卡路里食品的需求,要求麥當勞停止使用上述形象。今次的聯署信是這項行動的一部分。

麥當勞回應稱,「麥當勞叔叔是麥當勞叔叔兒童基金會的代表臉孔,是善良的使者,並向小朋友傳遞關於安全、教育以及平衡健康生活的重要信息」。回應又稱開心樂園餐提供多元選擇,「家長表示欣賞」。

法新社/獨立報/華爾街日報
.

鑑症釋疑 食物敏感謬誤頻生

鑑症釋疑 食物敏感謬誤頻生
(星島)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06: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 報道)據最新研究發現,受測試港童中約百分之二點八有食物過敏,並推算全港約有十五至二十萬港人有不同程度的食物敏感,在亞洲排名僅次日本 。港人一般對此症認識不深,且存有不少誤解。以下由營養師拆解常見的有關謬誤,並提供注意要項,以助改善。

  文:Kaman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八大類常見致敏食材

  米施洛營養護康中心註冊營養師李偉萍(上圖)指,常見致敏食物主要分為八大類,分別是貝類海產類、蛋類、魚類、花生和大豆類、奶類、堅果類、亞硫酸鹽類,以及含麩質的穀類(小麥、大麥等),以上均為蛋白質 含量豐富的食物,因身體的免疫系統誤將蛋白質當作入侵的病原,錯誤地產生了免疫反應,造成敏感情況。

  李續指,由於食物敏感暫時未有方法根治,故只可從日常飲食中避開致敏原,以減低出現敏感的機會。現時法例已規定預先包裝食品上要列明食物的成分,敏感症患者於選購時可特別留意成分表,查看當中是否含有致敏原材料,例如某些堅果類食物便會標明「內含堅果」這類字眼,以便消費者查閱。

  有別於食物不耐症

  部分人在進食某些食物後,身體出現肚痛等不適症狀,便誤以為自己患有食物敏感症,其實出現這種狀況有可能是由食物不耐症引起。食物不耐症是指身體不夠酵素消化某類食物,例如最普遍的是對奶類食物中的乳糖產生不耐情況。與食物敏感有別,食物不耐症患者可嘗試由少至多逐步進食引致腸胃不耐的食物,讓身體慢慢適應,以助製造更多酵素去消化,長遠有望改善不耐症病況。

  另外,食物不耐症的症狀屬於延緩性,而且多較輕微,例如輕度肚瀉、頭痛、流鼻水等。相反,食物敏感症狀則嚴重得多,患者進食致敏食物後,會出現皮膚痕癢、長紅疹、氣喘,甚至呼吸困難等,嚴重者或可致命。

  最常見誤解

  ■所有食物都有機會令人致敏。

  答: 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均有所不同,因此理論上任何食物都有機會引發敏感反應,但一般所指的食物敏感,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某些食物中的蛋白質誤當成入侵病原,因而產生排斥情況,故基本上含高蛋白質的食物才易令人出現敏感,水果、蔬菜這類不含蛋白質的食物,理應不會致敏,如有問題亦多只屬個別例子。

  ■過敏問題不會遺傳。

  答: 食物敏感症的成因暫時不明,但相信遺傳是其中一個原因,有研究發現如父母雙方均有食物敏感症,他們的子女有七成機會出現食物敏感,若其中一方為食物敏感患者,子女則有三成的機會患上此症。

  ■兒時沒食物敏感,長大後也不會有。

  答: 即使於小時候沒有出現食物敏感症狀,長大成人後亦可以因免疫系統的轉變而出現這問題。曾有個案為一位中年女士,以前從未出現食物敏感情況,但隨齡漸長,開始對花生、雞蛋出現敏感,營養師估計可能與體質變弱有關。

  ■可隨年齡漸長而消失。

  答: 部分人的食物敏感情況會隨時間而消失,例如對蛋或牛奶敏感的小孩,多於十歲過後可改善敏感情況,但有些由果仁和貝類食物引致的過敏,很可能會持續終身,例如對花生、蝦敏感的患者多較難「斷尾」。

  ■此症現已有方法可根治。

  答: 暫時仍然未有方法能治瘉食物敏感症,患者可以藥物、藥膏、針劑注射等方式,協助減輕發病情況,至於哪種方式最適合自身狀況,應請教醫生意見。

  替代食品例子指引

  部分人或會擔心敏感症患者未能進食特定的食物,因而致營養不均,但李偉萍指,只要以其他食物作替代,同樣可吸收到所需營養素。

  奶類: 幼童可以豆奶奶粉作替代,有乳糖不耐症的成人,可以改吃乳酪,因乳酪中不含乳糖。

  蛋類: 可以進食豬、牛、雞肉、豆腐等,同樣含豐富蛋白質。

  海鮮類: 對於海鮮敏感者,大多只對蝦、蟹過敏,可改以魚肉來代替。

  堅果類如花生: 因屬於脂肪類食物,即使不進食,對身體亦沒有太大影響,亦可改以橄欖油作為替代。

  ■現時最常見的食物不耐症,是腸胃對牛奶中的乳糖出現不耐情況。

  ■不含或只含較少蛋白質的食物,均較少機會致敏。

  ■父母均為患者,子女患敏感症的機會亦相對提高。

  ■體質轉變者亦有機會患上。

  ■對蝦敏感的症狀可伴隨一生。

  ■患者可求診查找致敏原。

  ■豆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適合對蛋類敏感人士食用。
.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補課為名 開學為實

補課為名 開學為實
(星島)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05: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 報道)回覆本報有關暑假上課情況的八十三所學校中,只有個別學校表明提早開課,其餘超過九成學校以補課形式進行上課,根據回覆的問卷,不少學校要求學生「日日補課」;有中學校長坦言,不少中學其實都只是採用「補課名義」,但「開學為實」,學生須每天進行全日密集式上課,才能完成所有新高中課程,趕及明年三月舉行的應考首屆文憑試。

  不想高調承認提早開學

  福建中學(小西灣)校長黃均瑜指出,學校在暑假時亦會為高中學生安排補課,主要是針對課程緊湊的學科,如生物及化學科;他指津校在行政安排彈性較細,沒有打算安排學生提早開學,「提早開課要考慮如開學禮等技術問題」。

  雖然學校沒有在新學年提早開學,但黃均瑜承認安排其實與提早開學無疑,「很多學校都不想太高調指自己會提早開學,怕會好像之前協恩中學般胎死腹中,但大家都補課為名,開學為實;因為學生要全日上學」。至於早前曾計畫提早開學的協恩中學亦表示,會安排首屆文憑試班的學生在暑期回校補課。

  已決定會新學年提早開學的直資學校將軍澳 香島中學,校長吳容輝表示,提早開學不會對學校的行政安排出現混亂;他指出,教師每年都會在八月中回校開會,而過往學校在暑假亦會為會考和高考生輔導,相信不會額外添加教師的工作量。記者 張靄敏
.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中國模式”不是意識形態,不搞輸出,其實就是經驗總結

東方早報
B2-B3 | 文化,焦點 | By 石劍峰 2011-04-27

“中國模式”不是意識形態,不搞輸出,其實就是經驗總結

  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維為,在1980年代曾是鄧小平的資深翻譯。今年初,他關於“中國模式”新作《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由世紀出版集團出版。

  在這本書里,張維為提出了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崛起的命題,他認為中國的崛起不是一個普通國家的崛起,而是一個五千年連綿不斷的偉大文明的復興,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他還在書中歸納了“中國模式”的八大特點和八大理念,豐富關於“中國模式”的理論研究。

  日前,《中國震撼》作者張維為、該書策劃世紀出版集團總裁陳昕接受了早報記者專訪。

  早報記者石劍峰

  

“我看好中國模式,比國內很多學者樂觀”

  東方早報:你最近在國內外做了很多講演,聽中有普通人、大學生、官員等,他們對你的觀點和你所提到的“中國模式”有什麼看法?

  張維為:我覺得大部分還是可以接受的,但也有一些人提出質疑,這些質疑其實我在書里也都有提到。比如腐敗問題、貧富差距問題、住房問題等,我覺得這些問題都可以解釋清楚,而且是有解的。我反複強調一個觀點,我不是要說我們的模式好到天上去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其他模式跟中國模式相比,你的表現沒有我好,這基本上可以肯定。套用民主制度是“最不壞的制度”,我說我們的模式是“最不壞的模式”。

  東方早報:關於“中國模式”,在國內還是有很多爭議的,持批評、否定的意見也不少。你怎麼看這些對“中國模式”和你這本書的批評?

  張維為:我走了100多個國家,得出一個非常簡單的結論,就是非西方國家模仿或者採用西方民主模式幾乎沒有成功的。首先是發展中國家,照搬一個失敗一個,從海地到菲律賓到蒙古都是如此。像韓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在現代化期間並沒有採用西方模式。比如韓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現代化,比如日本的明治維新,但就是在那個時期兩國完成了現代化。日本的民主是二戰後被強加上去的,到現在還是一個最不像西方民主國家的民主國家。“十年九相”造成的政治危機在這次應對日本地震海嘯中暴露無遺。

  東方早報:日韓在完成工業化和現代化後基本完成了民主轉型,你剛才講的意思是否包含了另外一層意思,就是說中國在完成現代化後可能也會走這條路?

  張維為:沒有,我的意見正好相反,我勸中國不要走這條路,我覺得我們要超越西方模式。我的觀點就是,西方民主制度在人類歷史上可能曇花一現。古希臘雅典城邦制度,最後被斯巴達打敗消失了。之後大約2000年,“民主”這個詞一直是貶義詞,被理解為“暴民政治”,沒有一個國家採用這個制度。大致到一次大戰以後,西方國家陸續開始搞一人一票,最早好像是新西蘭。冷戰時期,民主這個詞變成一個響當當的詞,這與意識形態對抗有關。但是你從最近十多年來看,你又發覺採用這個制度的西方國家自己都面臨巨大危機。西方民主的發源地希臘破產了,現代議會民主的發源地英國危機深重,到處推銷美式民主的美國是金融危機的發源地。嚴格地講,美國的政治制度是前工業時期產品,需要改革。我覺得西方民主制度有幾個關鍵問題沒有解決,一個是民主制度只講程序正確,誰上台無所謂,但中國的傳統一直是“治國必須是人才”。他們說,制度完成了,誰去做頭頭無所謂,這個傻瓜才相信。一個公司沒有好的CEO,公司就要垮掉,國家也一樣。小布什八年,美國國力直線下降。還有歐洲民主國家里,福利就是降不下來,福利永遠是往上走的,最後是玩不下去的。一個制度如果只有福利觀,沒有人才觀,會有偉大的前途嗎?

  我看好中國模式,比國內很多學者樂觀。我們很多知識分子進入了西方話語體系,始終沒有跳出來,這是很可惜的事情。我在西方生活了20多年,對這個民主制度應該說是比較瞭解的。我打過官司,用過會計師,用過律師,我們知道長處和短處。短處是我們應該避免的。中國已經比較順利發展了30來年,我們應該有這個自信,可以平視西方長處在哪裡,短處在哪裡,什麼是中國可以借鑒的,什麼地方不要學。我覺得應該要有這個自信心。

  東方早報:西方民主制度的長處是什麼呢?

  張維為:我是覺得西方民主制度完全是西方文化傳統的產物。比如英國的民主制度並不是根據什麼偉大理想去設計的。英國國王要打仗,打仗就要錢,要錢就要征稅,征稅就要被征稅人的同意,在博弈中這個制度慢慢出來了,用幾百年磨合出來。民主制度的特徵是多黨,一人一票。社會由不同的利益群體組成,不同群體有他們的代表,這個代表就在法治條件下進行博弈,最後以選票決定。我把它概括為先分後合。對於一個非西方傳統國家,它的特點往往就是分了以後再也合不起來,甚至包括韓國、泰國都是這樣。

  西方民主制度確實是在現代化完成之後才開始這樣做的,美國到1965年才開始一人一票,瑞士就更晚了,但是現在看來,像美國社會現在分裂非常厲害,跟階級鬥爭一樣。但總的來說,就像一個被寵壞的孩子,如果你有家產萬貫,還可以繼續玩一陣。但面臨很多挑戰,其中相當程度是因為中國崛起,引入了競爭。如果沒有家產,沒有祖上積下來的資產的話,一旦實行民主制度之後我覺得無藥可救,菲律賓和泰國就是失敗的民主國家。

  

“中國改革開放第一階段是發展,現在重點是社會建設”

  東方早報:中國模式是怎麼產生的呢?

  張維為:中國模式是在國際競爭中產生的,西方從來都不看好。中國模式是一路摸索過來的。西方主導的政治改革,東歐、中歐、俄羅斯都是從一個大的理論開始,比如先修憲,修改有關條例,然後開始做,中國是相反的,中國都是先做,然後試錯,看看基本上是可以的就開始推廣,然後再修改,最後修改憲法,如果必要的話。你要採用西方模式,中國改革根本就沒法起步。

  東方早報:中國模式的整體目標呢?

  張維為:目標就是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而且是可操作的。實際上我們現在做的事情,都是在探索。

  東方早報:在書里你強調,中國模式的八個核心觀念和特徵。你覺得哪個可能被外界誤解比較多?

  張維為:那些所謂中國問題專家大部分都在誤讀中國,很大程度上因為他們受的是美國的政治學訓練。你要照美國政治學來說,中國政府就沒有合法性。要照中國的理念,美國這個國家也沒有合法性,整個國家是殖民主義者創造的,是在屠殺印第安人過程中形成的。所以我覺得不要在乎西方理解不理解,中國人就做自己的事情,說自己的話語。中國不要管人家,自己提出自己的觀點,因為西方從來不在乎中國人怎麼樣。

  東方早報:你剛才講,中國模式包含了我們現在所有社會矛盾,或者說這些矛盾是這個模式的代價?

  張維為:中國模式有一條是強勢政府,政府過分強勢必然帶來問題,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但即使有問題,強勢政府這一條也不能否認,因為現在這個世界太複雜了,比如說金融投機,要是沒有政府作為保護層的話,整個中國經濟會被這些投機者給吞掉,他想弄你什麼就弄什麼,這個是中國之所以能避免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

  東方早報:你個人覺得,當下在這個模式下,最緊迫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張維為: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第一階段是發展,現在重點是社會建設。經濟發展繼續要做,但是社會建設顯然越來越重要,比如醫保、社保等。但

  我們的各種問題都應該在發展中來解決。

  “中國模式本身就是挑戰了西方主流發展模式”

  東方早報:在你看來,“中國模式”有一個政治基礎——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文化基礎是文明型國家,是這兩方面的結合,是這樣嗎?

  張維為:實際上我現在想提這麼一個觀點,在過去30多年中,中國模式是在一個高度競爭和開放條件下重新回歸中國傳統,但這不是簡單復古,是一種文明和文化的復興。

  東方早報:這個傳統跟1949年的關係呢?

  張維為:跟1949年以來的革命傳統關係,我是這樣看的。現在西方還是不認可1949年中國的勝利,但是當中國經濟規模超過美國,當中國的中產階層人數可能是美國人口一倍到兩倍的時候,我想西方的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可能會重新評價中國革命。不能光看毛澤東那一段,還要看到鄧小平那一段,還要看到之後的這些歷史。從總體來看,那是了不得的,改變了世界1/5人的命運,成為一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這個是真的叫變革。東方早報:“中國模式”是否也可以稱為三十年中國政治經濟改革的一個總結?或者說,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總結?

  張維為:對。但有些人不太願意用模式這個詞。擔心的分兩種人,一種是根本反對中國模式,只有西方普世價值模式。你怎麼可能有自己的模式?這種人我們的觀點差別就很大。還有一種差別很小,他們只是反對中國模式這個提法,他認為是中國道路。我講中國模式就是中國道路,只是講模式外國人一聽就理解,國際上通用。模式不是意識形態,不搞輸出,其實就是經驗總結。我們平時也這樣用,比如浦東模式、溫州模式、蘇南模式、重慶模式,也就是地方改革開放的經驗總結。它比較中性,當然也不可避免帶有一點點意識形態,因為它本身就是挑戰了西方主流發展模式。

  我個人覺得,中國模式主要是在改革開放30年中形成的,但是更可以追溯到前30年,追溯到前100年,追溯到整個中國文明的背景,但主要的形成階段應該是最近這30年。

  東方早報:對中國模式,我們看到最多的是經濟的發展,也就是發展主義道路。能否把中國模式等同于發展主義?張維為:發展主義實際上還是局限了,發展主義是重要方面,因為確實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際上,經濟發展後,很多問題就開始出現了。我們現在越來越多談環保,談社會,談福利,談第二次分配,就是它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發展主義,已經到更高階段了。

  “中國模式很多理念具有普遍意義”

  東方早報:那你認為作為中國模式它會再創造一種新的普遍性嗎?

  張維為:我想中國模式具體內容有它的地域範圍和形成條件,它不是普世的。但是中國人在模式背後提出的很多理念,我覺得有相當的普世價值,比如實事求是,就是不要什麼東西都是按價值來判斷,而是要根據實際效果來判斷,這個很重要。中國都是先做點試驗,在一個地區搞一搞,再推開來,背後的思想就是中國人整體思維的能力。我們講漸進主義、試錯等等,我覺得都很好的。我覺得中國模式很多理念具有普遍意義。

  東方早報:很多人擔心中國模式,害怕中國也會向鄰國推銷這個“模式”,你覺得可能嗎?

  張維為:不會。我們是學習的文化,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沒有要改變人家宗教、信仰的傳統,沒有佈道的傳統。但我覺得,你成功的話,人家會主動向你學習。我們周邊的絕大多數國家,或多或少都在學習中國模式。

  東方早報:在經濟上,它們也在學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

  張維為:對,政府的執行力是中國模式一個重要方面。為什麼我在書里用“文明型國家”概念?就是很多東西,不是你喜歡不喜歡,不是一個價值評判問題,是中國幾千年曆史形成的。

  政府干預經濟,這個歷史是源遠流長,你可以提到“鹽鐵論”,你甚至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現在物價漲了,如果你嚴格按照西方自由經濟的話,政府不要干預慢慢就會下來的,通過價格波動使供給變化。但是我們的老百姓就不同,老百姓認為政府應該干預,這個是歷史傳承。我覺得哪怕是一個有問題的傳統,比較理性的辦法是去趨利避害,而不是說一刀兩斷。當然,政府應該有更加明確的邊界,有些應該加以限制。過去30多年實踐證明,還得靠政府來革自己的命。我們仔細看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中央政府放權到地方政府,把一部分權利轉讓給社會。

邱騰華指徵費後超市廢棄膠袋減

邱騰華指徵費後超市廢棄膠袋減
(商台)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09:05
政府建議擴大膠袋徵費至全港零售點,無手挽的平頭膠袋都要收費每個五毫,但用來盛載新鮮食物的膠袋就可獲豁免。而所有膠袋收費將由商戶保留,毋須上繳庫房,以減低中小企的行政負擔。

環境局長邱騰華 說,透過膠袋徵費每年收到二千多萬元收入,低於預期,反映絕大多數市民已減少在超級市場濫用膠袋,超市膠袋佔堆填區廢棄膠袋比例,由一成半至兩成,減少至百分之三至四,但來自其他商戶的廢棄膠袋,就增長百分之六。至於是否由中央統籌製造膠袋派發,減低商戶不便,邱騰華說社會可再作討論。
.

迎中學文憑試 「補課補到癲」

迎中學文憑試 「補課補到癲」

經濟日報 – 2011年5月18日星期三上午3:50分享電子信箱列印相關內容放大圖片面對中學文憑試,學者建議考生在回校補課外,勿再花時間到補習社補習。(資料圖片)

放大圖片以往會考及高考幾乎是一試定生死,但中學文憑試加入校本評核,將功課成績計算在內。(資料圖片)
【經濟日報專訊】首屆中學文憑試(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簡稱DSE)不足1年後便展開,但課程繁多,不少學校發現時間不足,急急補課「救亡」,甚至將原來逾6周的暑假、大幅縮短至2周,又或於3個月內密集式考2次模擬試(mock)。

有教師形容補課「補到癲」,但面對新考試,為保合格率,惟有在無底深淵掙扎;有補習社近月收生亦大增近3成。但是,學者提醒考生及家長,切勿依賴補習社,又建議學校聯合增聘教師補課,減輕老師工作量(見另文——「學子棄旅行 補習社生意旺」)。


最少補10日 多會考一倍

7.7萬名考生明年3月便要應戰DSE,但這場仗不易打,因為既要應付通識、亦要做校本評核習作;有中學副校長形容,要以3年時間教3年半的課程,時間非常緊逼。

地區名校沙田蘇浙公學校長陳漢齡指出,教師已意識時間緊絀,紛紛提出於暑假為升中六的學生補課,尤以理科最密集:「以前考會考,4個同學組成一組做實驗,現在要校本評核,每個學生都要獨立做實驗和評分,拖慢進度,生、化、物每科都要補5天課!」其他選修科每科要補2天,核心科則各需1天;以此計算,升中六的學生,暑假就要花10至19天補課:「比以前(會考及高考)最少多一倍!」

連中四生都不能怠慢:「他們要用暑假來做校本評核的專題習作,不能堆積至中五才做!」

陳漢齡表示,汲取第1屆文憑試的經驗,計劃明年起將補課推前至中四進行:「將來中四生放復活節等大假,都要回校補課,以免中五、六時太趕。」

於1間Band 2中學任教的莫老師(化名)亦指出,教師將利用暑假為學生「惡補」,莫指:「除了規定8月首2周外,其餘時間都會劃來補課,上、下午都要補,以前(會考)只需花1、2周補課,不會這麼癲!」DSE沒歷屆試題參考,該校遂決定明年1月及3月,分別舉行2次模擬考試來補足,莫說:「為學生把完脈,個多月之後再練習多1次。」

為保合格率 教師難回氣

但她坦言,部分學生程度不逮,已經想放棄、不補課;教師亦承受很大壓力,她指:「我們要保住合格率,以免影響校譽……以前盼望放假充電、作反思,現在根本沒時間回氣,如對着個無底深淵!」

學友社副總幹事吳寶城表示,過去3個月,有12宗DSE考生因讀書壓力大求助,部分人考慮退修個別科目,甚至不考DSE,轉讀其他課程;他建議考生,根據長遠升學目標作抉擇。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謝錫金指,資助大學學額競爭激烈,學校密集式補課,無可厚非;而治本方法,是增加大學學額。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港童

http://mytv.tvb.com/news/newsmagazine/118489#page-1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拉尼娜發威 今年無春天

拉尼娜發威 今年無春天
(經濟日報)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06:00
【經濟日報專訊】立夏(上周五)過後,本港氣溫幾乎日日創新高,昨日又創今年最高33度。天文台 指,在拉尼娜(La Nina)發威下,本港今年沒有春天,略過潮濕下雨的季節,直接進入炎夏。而由於雨量持續數月偏低,本港多個水塘已「露底」,下城門水塘存水量更不足容量2成。

香港近月有幾乾?以5月為例,正常雨量為330毫米,但本月至今的雨量只有0.7毫米;而今年首4個月,累積雨量亦只有85.61毫米,是正常的25%,平均相對濕度76%,是自1970年以來最乾的4月。

「一係好難才落雨,一落就是倒水般!」天文台長一語道出最近的天氣情況,在氣候變化下,天文台預測極端乾旱的情況將愈來愈多。

下城門水塘 存水量僅18%

本港多個水塘存水量已愈跌愈低,市民郊遊不難看見水塘露出大半乾涸的黃泥土,容量最大的萬宜水庫 和船灣淡水湖,存水量尚有6成多;最乾的下城門水塘和九龍水塘,僅有18.63%和27.19%(見表)。

水務署 指,水塘目前總存水量為354百萬立方米,佔容量約6成,與去年同期相若,而水塘存水量最低記錄在1991年6月,只有134百萬立方米。

不過,這個乾燥的春天,與去年開始的拉尼娜現象 並無關係。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及東部的表面溫度較正常低,出現異常天氣。

天文台高級科主任莫慶炎指出,拉尼娜年對本港的影響,主要是冬季季候風較強,天氣較冷,但對降雨量並無特別影響。事實上,不少港人都覺得今年沒春天,莫慶炎坦言,這與拉尼娜現象有關。他解釋,每年春天其實是冬天和夏天交替之間,亦即東北季候風和南面海岸風「爭奪」之時。春天的潮濕,其實由南面海岸風帶來。

「一係難落雨 一落倒水般」

然而,今年在拉尼娜發威下,東北季候風主導,南面海岸風相對較弱,故香港今年由凍轉熱較直接,略過春天。

雖然近月乾燥少雨未必與拉尼娜或氣候變化有關,但莫慶炎提醒,在氣候變化下,全球雨量分布不均,更多極端乾旱或極端多雨的情況,1小時很大雨亦愈多。

他解釋,全球暖化 ,大氣可容納的水氣增加,情況就有如一個水桶,以前是小桶,很快滿瀉便下雨,但現在是一個大水桶,很長時間才載滿,但當滿瀉便很大雨。他引述台長說:「It is difficult to rain, but if it rains, it pours」。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研究:學歷低 老得快

研究:學歷低 老得快
(路透)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17:32
(路透倫敦11日電)科學家今天表示,學歷較低的人,老得比較快。

英國及美國研究員對約450名參與長期健康研究的人進行調查,研究他們體內端粒(telomere)的長度。

研究員發現,在校園裡表現較為遜色的人,端粒比較短,這意味著他們可能老得比較快。

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結構,用途是防止染色體受損及與老化有關的細胞功能喪失。端粒比較短被認為是老化速度較快的指標。

英國醫學研究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的侯蓋特(Stephen Holgate)表示:「這個研究的關鍵意涵可以佐證長年研究的結果,即年輕時的經歷對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他又說,這個研究證明了,「接受較多教育的好處,不限於就業方面」。

研究參與者依教育程度被分成以下4個族群:完全沒有文憑的人、16歲左右脫離正規教育的人、18歲左右脫離校園的人及擁有大學以上文憑者。

研究結果顯示,學歷較低的人,端粒也比較短。

研究員表示,研究也提出有力證據,證明端粒長短不受個人日後的社經地位影響,這和先前所料想的不一樣。

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心理學教授史泰普托(Andrew Steptoe)表示:「學歷是社會階級的標誌,我們的研究顯示,長期處於地位低下的情況下,會加速細胞老化。」中央社(翻譯)

港人才發展遜星 全球排第8

港人才發展遜星 全球排第8
(經濟日報)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06:00
【經濟日報專訊】香港競爭力下滑?一項全球性人力調查發現,本港今年在人才發展上,全球排行第8,預料4年後將跌到第10位;但同屬亞洲的新加坡 ,則以大學教育、勞工質素等較優勝,全球排名第5,料4年後下跌一位至第6。

有人力顧問指,新加坡是繼內地後,成為第二大來港挖角的地區,動輒加薪4成吸才;有經濟學家指出,本港只靠金融地產,反觀獅城近年積極發展多元化行業,其經濟發展最終會趕上香港。

跨國獵頭公司Heidrick & Struggles發表《全球人才指數》報告,於去年底調查全球60個國家及地區的人才發展政策,發現全球人才戰不絕,美國 位列榜首,成全球人才發展最佳國家。

星加薪4成 挖金融人才

在首10位中,亞洲區只有新加坡及香港榜上有名,分別排名第5及第8位,細分各項指標,香港只在「社會開放度」及「強制教育」上稍勝,其他項目如大學教育、人才環境等,獅城得分較高(見表)。

然而,報告預測2015年的情況再予以評分,香港整體評分雖上升,但報告預計排名會跌至第10,新加坡則微跌至第6位,主要因為加拿大 及澳洲 大量投放資源在人才教育上,令其人才發展評分超越本港。

環球管理諮詢顧問董事總經理李漢祥指,繼內地後,新加坡成第二大地區專門來港搜挖人才,當中以金融及專業服務、擁10至20年經驗的行政人員為主,開出聘任條件吸引,如加薪4成管理整個亞太區業務,令本港人才流走。經濟學家關焯照認為,新加坡近年積極發展金融、銀行業的同時,娛樂業發展同樣進取,但本港仍以金融、地產等為核心,其他產業停滯不前,經濟發展只「靠阿爺(中央政府)拖住行」,加上生活及空氣質素較差,難免令海外人才卻步。

倡港稅務優惠 改善空氣

他指出,09年本港的人均GDP逾3.4萬美元 ,新加坡逾2.7萬美元,相信隨著後者旅遊、賭業發展,人均GDP不久便能從後趕上。關認為,本港要提升競爭力,除發展多元化產業,亦應透過稅務、置業優惠,及改善空氣質素等吸納海外專才,長遠須透過提高整體教育水平,推動經濟發展。

行政會議 成員張炳良 認為,香港是國際大都市,有人才離開、亦有人才來覓發展機會,未至於被盡挖優才專才。另外,調查亦訪問了全球441名高級行政人員,有三分一受訪者不滿過去2年聘用的員工質素,其中亞太區情況最嚴重。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The kiss

The kiss
For many, the highlight of the day was the brief, but tender kiss between Prince William and his bride.

Britain's Prince William and his wife Kate, Duchess of Cambridge kiss on the balcony in Buckingham Palace, after the wedding service, on April 29, 2011, in London. AFP PHOTO / LEON NEAL
Click button to listen to The kiss and rightclick to download
Newlyweds William and Kate kiss as world watches
LONDON – Prince William and Kate Middleton married in a glittering display of pageantry Friday, kissing tenderly in front of a sea of well-wishers and breathing new life into Britain's embattled monarchy.

Two billion TV viewers worldwide watched as Kate swept up the aisle of Westminster Abbey wearing an ivory and white satin dress with long lace sleeves, a veil and flowing train.

William, dressed in a scarlet military uniform, mouthed "you look beautiful" to his bride, then the couple solemnly exchanged their vows befor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Rowan Williams pronounced them man and wife.

More than one million people lined the streets of London to wish the newlyweds well, police said.

The future king and queen later kissed twice on the balcony of Buckingham Palace to the delight of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wellwishers – one more kiss than William's parents Charles and Diana exchanged when they wed in 1981.

Royal Air Force planes streaked low above the palace in honour of the royal newlyweds, who will now be known officially as the Duke and Duchess of Cambridge.

The display of pomp mixed with genuine affection offers the scandal-hit royals a chance at renewal after Charles and Diana's traumatic public split and her tragic death in a car crash in Paris in 1997.

The marriage completes a romance that began eight years ago when William, the second-line to the throne, and his "commoner" bride were both still students at St Andrews University in Scotland. AFP

balcony – a place where you can stand just outside an upper window. It sticks out from the wall of a building
glittering – shining with a lot of small bright flashes of light
display – a performance or show
pageantry –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of formal ceremonies, for example special clothes, music and decorations
tenderly – in a kind, gentle and loving way
sea – a large amount of something that stretches over a wide area, in this case, people

embattled – experiencing a lot of problems
monarchy – the king or queen and their family in a particular country
aisle – a long narrow space between rows of seats in a church, aircraft, or cinema
abbey – a large church together with a group of buildings in which monks or nuns live or lived in the past
ivory – the yellowish-white colour of the bone that an elephant’s tusks are made of
satin – a type of cloth with a smooth shiny surface
lace – a delicate material made from threads of cotton, silk, etc. that are twisted into a pattern of holes
sleeve – a part of a piece of clothing that covers all or part of your arm
veil – a covering of very thin transparent material worn, especially by women, to protect or hide the face, or as part of a hat, etc
train – the part of a long formal dress that spreads out on the floor behind the person wearing it
scarlet – bright red in colour
bride – the woman at a wedding who is getting married
couple – two people who are married or are involved in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solemnly – seriously
vow – a serious promise
archbishop – a bishop of the highest rank, responsible for all the churches in a large area
line – to form lines or rows along something
delight – a feeling of great happiness and pleasure
streak – to move very fast in a particular direction
duke (female: duchess) – a nobleman of the highest rank
pomp – the impressive clothes, decorations, music, etc. and traditional customs that are part of an official occasion or ceremony
genuine – real; honest
affection – a feeling of liking and caring about someone or something
scandal – a situation in which important people behave in a dishonest or immoral way that shocks people
renewal – a situation in which something is replaced, improved or made more successful
traumatic – making you feel very upset, afraid, or shocked
split – to separate
second-in-line to the throne – a person who has the right to become the king or queen of a country after someone one else, in this case, after Prince Charles
commoner – an ordinary person who is not a member of a royal family
Relate Search: royal wedding, Prince William and Kate Middleton, the kiss

新高中爆退考退修潮 3647中四生「跳船」 棄升中五謀出路

新高中爆退考退修潮 3647中四生「跳船」 棄升中五謀出路
(明報)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踏入實施第二年的新高中學制,爆發考生大型退修退學潮,教育局數字顯示,首屆中四生去年讀畢中四後,有多達3647人「跳船」放棄升班中五,佔全港中四生的5%,他們不是另覓升學 途徑,就是半途就業或索性留級,不願當明年首屆文憑試的「白老鼠」。

升班學生亦現選修科退修潮,如綜合科學就有近三成人退修。有校長指新學制為能力稍遜學生製造了四大難關,促請教育局盡快給予支援。

教育局在2009年9月起落實新高中學制,學生在中四至中六期間須修讀中、英、數及通識4個必修科,及從20個選修科中選修2至3科,首批畢業生將於明年參加首屆中學文憑試。

轉讀職訓 甚至寧留級

在傳統會考制度下,中四預科生一般百分百升讀中五,完成會考後,才另覓出路。但教育局數字顯示,2009學年7.8萬名首批新高中的中四生,到中五時減少了3647人,減至7.48萬人,跌幅達5%(見圖)。這批選擇放棄明年應考文憑試的學生,部分已轉讀職訓局的中專文憑,或轉讀國際課程,甚至留級中四再謀後路。

升班學生亦有不少要退修選修科。以新高中課程提供的20個選修科計算,總選修科目報考人次近20萬,即平均每名學生修讀2.48科。到今年中五總選修科目報考人次只有17.44萬科次,平均每名學生修讀2.33科,各科退修率介乎7.5%至28.8%。

綜合科學音樂最多退修

退修情况最嚴重的是綜合科學,去年有699人報讀,今年有201人退修,即差不多每3名學生有1人退修;其次是音樂科,去年有337人報讀,當中有83人退修,即每4名學生有1人退修。若以人數計算,以經濟科最多人退修,有2006名學生中途放棄(見表)。

議員﹕新制未合所有學生

立法會 教育界議員張文光 認為,數字反映部分學生修讀新高中課程力有不逮,「政府必須接受現實,承認新學制不是適合所有學生修讀」;這同時反映部分學生選科策略出錯,需要在中四升中五時退修一科。

明年畢業 料升學問題再現

他續稱,當初設計課程時,教育界已擔心會出現類似情况,教育局應容許學校彈性處理學生退修安排,以及校本分析較多學生退學或留班學校的情况,並為這些學校提供針對性支援,例如開辦較實用的選修科,鼓勵學生完成高中課程。

他預計,明年首屆新高中學生畢業時將再現升學問題,教育局應為這批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如容許學校增加留班位,吸納部分學生在原校重讀。

明報記者 蕭輝浩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星期日檔案 - 港女對港男 (第一段)

星期日檔案 - 偷聽男人心

近日出現一種神秘怪病--「陰性愛滋病」

內地「陰滋病」可能是「恐愛症」
(星島)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05: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 報道)近日傳出內地包括廣東省的至少六個省市出現一種神秘怪病,被稱為「陰性愛滋病 」,可透過口水與血液傳播,患者多達數千人,當中大部分人曾進行高危性行為,病徵和感染途徑均與愛滋病相似。事件引起內地政府關注,廣東省已成立專家組展開調查,樣本檢測已經完成,有專家指與愛滋病無關,料是由心理因素所致,衞生部將於近日公布確實的調查結果。

  根據內地《南方都市報》報道,神秘怪病引起了國家衞生部門關注,衞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表示,北京 、上海 、浙江、湖南、江蘇、廣東六省市已開始流行病學調查;採集的五十九個患者血液,已送往美國 的化驗室進行檢測。

  衞生部近日公布結果

  廣東省疾控中心愛滋病防治所所長林鵬昨日表示,廣東迅速成立專家組展開調查,樣本檢測已完成,全部數據已在上月底上報衞生部,衞生部將很快發布結果。

  衞生部愛滋專家蔡衛平表示,患者患上的絕非愛滋病,但有可能是「恐愛症」(即愛滋恐懼症 ),「他們所說的症狀是持續很久的,而且發病很快,症狀雖然和愛滋病有些相似,但是發病期完全不一致。」 他又指如果患上愛滋病,沒可能檢測不到。廣東省衞生廳消息人士指,暫時看不出是傳染病,但精神疾病也可能會傳染,所以不排除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心因性反應」。本報記者

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單身男女增 代辦後事需求殷

單身男女增 代辦後事需求殷
(經濟日報)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06:00
【經濟日報專訊】單身貴族與不生兒育女者增加,生前無疑逍遙,卻可有在清明前夕,念及老來身後蕭條?有40歲單身長期病患者,眼見有錢也無人代辦後事,年紀輕輕便尋求自願機構預早協助安排;有機構亦覷準香港人口老化的新需求,提供死後拜山服務。

單身升6成 09年逾29萬

本港單身貴族9年間升逾6成,統計處數字顯示,01年有17.9萬名40歲以上從未結婚人士,至09年已升至29.4萬。

聖雅各福群會04年開始推出「後顧無憂規劃服務」,最初只是為申領綜援 的獨居長者免費代辦身後事服務,但08年再推出「生前預繳服務」,擴大至服務非綜援人士,收費由萬多至3萬多元,視乎服務所需,至今已有近200人登記。

該會經理岑智榮指,以往服務對象多為70歲以上長者,「一班『媽姐』年輕時買下數個龕位,誰先行,便由朋友代勞,但最後一位便依靠我們。」

顧客年輕化 40歲患者求助

他說,近年情況有變,不但「顧客」年輕化,甚至有經濟能力人士亦要求助,「年輕時儲下一筆錢,年老時單身一人,最惡劣情況甚至患上腦退化症,後事亦不能自理。」

岑智榮最近接觸一名40多歲的長期病患者,表明要參加「後顧無憂,生前預繳服務」,預先與義工協商後事,選定宗教儀式以及殯儀用品。

岑指,該名患者腎功能逐漸變差,已長期臥床,雖然有一定經濟能力,不過無人代辦後事,情況令人心酸。

同樣有代辦身後事服務的榕光社,以往為長者提供搬遷、裝修 、陪診等服務,最初因義工與長者成為朋友,眼看長者離世,不忍他們無子女,故代辦身後事,春秋二祭亦會到墳前拜祭。

榕光社主席聶揚聲說,這類服務需求增加,過往每月只有一至兩名長者過身需要服務,但近來多了一些醫院轉介個案,他們都是單身離世長者。

醫院轉介趨升 「感覺陌生」

聶坦言,以往協助的都是認識的長者,視如幫親友辦後事,但現在面對的是素未謀面的長者,感覺有點陌生。

聶預計,隨著獨身人士愈來愈多,10年後會有20萬至30萬長者需要此類服務。

岑智榮亦擔憂,這類服務需求愈來愈多,岑說:「不生子女或保持單身人士通常會互相影響,只要有一個,可能整班朋友亦一樣,到年老時便無人處理後事。」他續指,現時還要面對多一個難題,就是未弄清哪些私營骨灰龕位是合法,「不少長者買位時,都要預先講明,隨時有機會被迫遷的。」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唐詩 靜夜思 李白 上古雅言 粵語 廣東話 周秦漢唐宋語

Jason 床前明月光

Li Bai jing ye si 静夜思

静夜思

《说说唱唱》《唐诗之鹅鹅鹅》 静夜思 (歌曲)

静夜思 (唐诗 李白)

静夜思

静夜思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Happy New Year 2011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自助餐

富豪

富豪自助餐低至55折優惠社總會員
由即日至4月17日, 銅鑼灣富豪酒店御花園咖啡室自助餐優惠社總會員,最低至55折

DBS信用卡全線富豪自助餐66折
即日起至3月14日,憑卡惠顧全線五間富豪酒店咖啡室,即可獲10倍積分或現金回贈,兼享低至66折自助餐優惠。首選富豪機場酒店「瑞士雪山風情」自助晚餐,星期一至四原價$298,66折後減至$197,星期五至日亦可享68折。

富豪機場酒店藝廊咖啡室
電話:22866238
備註:1.設加一 2.優惠期至3月14日
轉載請注明出自 GetJetso.com - http://www.getjetso.com,本貼地址:http://www.getjetso.com/forum/thread-258000-1-1.html

地址 : 九龍城沙浦道30-38號富豪東方酒店大堂
英文地址:Regal Oriental Hotel Lobby LoungeLobby Level, Regal Oriental Hotel, 30-38 Sa Po Road (Kowloon City)

電話 : 2718 0333

類別 : 西式、酒吧、酒店餐廳

消費 : $41-$100

招牌菜 豬手、芝士條、泰式牛丸、雞翼

開飯介紹 歡樂時間:星期一至四,17:00-21:00,23:00-01:00 啤酒買一送一。

其他資料 營業時間: 星期一至日: 17:00-02:00

座位數目: 200

泊車資料:酒店停車場,消費$200免一小時,$300兩小時,或$20每小時
訂檯資料:設有訂檯

付款方式: Visa、Master、AE、現金
加一服務費:有

提供酒精飲品:有
2009-04-13 17:29:31 補充

菜式:各國食品種類:酒店餐廳
自助餐地址:香港九龍城沙浦道30-38號富豪東方酒店地庫1樓
電話:21323502傳真 : 27184694
網址 : http://RegalHotel.com
營業時間 : 星期一至日早上11時至晚上11時
平均每人消費 : $200 每人信用咭優惠 : AIG
可供訂座 : 可供訂座

2009-04-13 17:30:14 補充

富豪東方酒店海鮮自助餐

約朋友飯聚,總要為食肆選擇而煩惱。大班人柴娃娃,最啱食自助餐,每人消費不過二百多元;三兩知己想食得好,揀啱信用卡,甚至可以平至半價。如果要找一個星期一至日自助晚餐都有新鮮感的地方,我會選擇富豪東方酒店。最新推出的國際自助晚餐,名字雖然老套一點,但生蠔魚生鵝肝樣樣齊,只要要求不高,一定可以滿足你。

 富豪東方酒店位於九龍城與新蒲崗之間,比起酒店林立的尖沙咀,從來也不是吃自助餐的首選。不過,每晚食客倒也不少,原來不少人認為五星級大酒店自助餐的價錢不平,食物款式亦不夠多。的而且確,這兒收費很合理,成人$208,小童$138,部分信用卡更有半價優惠,的確抵食。

2009-04-13 17:30:57 補充

貴價海鮮龍蝦蟹螺
 這個月的buffet,就以供應過百款食物的國際美食作主題,精選菜式包括波士頓龍蝦麵、鵝肝石頭燒、任意配搭甜品等。生蠔一向是篩選自助餐的重要因素,不過這裏的海鮮就遠比生蠔吸引,像登格斯蟹、冰島翡翠螺、波士頓龍蝦等,統統是貴價海鮮,雖然部分只屬冰鮮貨,但肉質差不了多少,多吃幾轉已經回本。

2009-04-13 17:31:11 補充

石燒鵝肝無限任食
 另外不可錯過的是鵝肝石頭燒,一件件鵝肝放在燒熱的石頭上煎,火力均勻,鵝肝煎得金黃香脆。雖然所用的鵝肝非高級法國貨而是匈牙利貨,不過味道和口感並不比法國的差,加上煎得香脆,油分較少,不會太膩滯,鵝肝迷大可放心多吃幾件。熱盤的選擇亦多,部分菜式滲有地方色彩,例如蝦膠龍脷魚卷、香煎羊扒配香草汁等。餐廳更設有四五個即製攤檔,除了即煎鵝肝,還有即炸天婦羅豆腐、軟殼蟹、即炒龍蝦麵、即焗梳乎厘等,以每位$200的自助餐來說,交足功課有餘

2009-04-13 17:31:25 補充

自選糖水自由配搭
 由入場一直吃到9點,臨完場前,記得來一個甜蜜終結。這裏供應的中西甜品超過十款,包括豆腐花、啫喱杯和雪糕,蛋糕只佔三至四款。最受歡迎的當然是朱古力噴泉,不是新鮮事,但看着朱古力淋在士多啤梨、蜜瓜、西瓜等生果上,依然是賞心樂事。也要試試他們的自選甜品,各種糖水如紫米露、花生糊、馬蹄露、紅豆沙、西米露等,可以隨意混合,喜歡的話,還可以加入配料如黑珍珠、亞荅子、涼粉、蓮子等,左溝右溝,樂趣無窮。

2009-04-13 17:31:39 補充

波士頓龍蝦麵
 選用的是波士頓龍蝦,爽口彈牙,用來炒意粉,水準雖不及高級法國餐廳,但亦算有板有眼。意粉不糊,炒得頗乾身,汁料亦很入味。

朱古力噴泉
 近年大熱,差不多每個自助餐都有它的份兒,水果粒包括士多啤梨、蜜瓜、西瓜、芒果等,選擇夠多,蘸上香甜的朱古力漿,更加滋味。

2009-04-13 17:31:55 補充

自選混合糖水
 種類超過十款,個人認為豆腐花是百搭,無論配上芝麻糊、芒果西米露也好吃,再加些黑珍珠就更有咬口。若沒信心配得好,還是不要浪費食物,單吃一種好了。

翡翠螺
 碧綠的翡翠螺來自冰島,算是高級海鮮。有人愛以酒煮,有人愛以醬燒,但還是以冰鎮最能吃到原味,口感彈牙之中帶爽脆,入口亦沒有沙,味道鮮甜不腥。

登格斯蟹
 蟹身特大,一看就知是深海蟹。來自登格拉斯,肉身豐厚,味道亦鮮甜,大廚細心地將大蟹的不同部位拆開,吃時就更方便。

2009-04-13 17:32:09 補充

鵝肝石頭燒
 每件鵝肝也有掌心般大,雖然較薄身,但入口不失豐腴。石燒的威力也非凡,煎香的鵝肝咬落juicy,邊位香脆,水準不俗。旁邊還備有酸甜汁,可以隨意淋上,照顧周到。

2009-04-13 17:33:08 補充

計計數食回票價
酒店散吃價

登格斯蟹(海鮮拼盤) $210/客

龍蝦麵 $150/客

煎鵝肝 $60/客

生蠔 $30/隻

翡翠螺 $30/隻

總數 $480

*食齊以上五款菜式就已回本

2009-04-13 17:33:20 補充

精明小貼士
1. 每人每次限取一件鵝肝,而燒鵝肝每件需候約三分鐘,想食最好入座後即排隊。

2. 波士頓龍蝦麵檔的位置較隱蔽,小心走漏眼。

3. refill次數也算頻密,基本上當食物只剩三分一的時候,廚師已醒目地以另一盤新鮮熱辣的食物替換。

4. 場內備有支裝果汁,不過需另外收費。

2009-04-13 17:33:46 補充

菜式:各國
食品種類:咖啡/茶室, 自助餐,
酒店餐廳地址:香港赤立角暢達路9號富豪機場酒店地下
電話:22866238
傳真 : 22868686
網址 : http://RegalHotel.com
營業時間 : 星期一至日早上6時至凌晨1時
平均每人消費 : $270 每人信用咭優惠 : Hang Seng Credit Card , Dah Sing Credit Card , Manhattan Card
可供訂座 : 可供訂座

相關詞:
酒店自助餐,自助餐生日優惠2010,甜品自助餐,自助餐 英文,下午茶自助餐2010,自助餐介紹,澳門自助餐,金亭自助餐,四海一家自助餐,平價自助餐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中大碩士失業漢 (His personal details)

中大碩士失業漢
[按此打開] [隱藏]

Andy Leung



LEUNG KIN PANG 梁健鵬



Mobile: 27720491/61706079



andyleung104@hotmail.com




Dear all,

As an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CUHK degree holder (statistics))in 2008, I have been unemployed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During this period, I was wondering whether I made any fault in studying so that I deserve suffering prolonged poverty like this? More than 2 years of living empty and oppression, I feel nothing wrong to write a e-mail like this to share my experience. Now, I live on only $1830 each month in social security and eat at devalued HONG KONG DOLLAR $61 each day. I afraid that the corrupt capitalism with strong network of guanxi won’t take me to any jobs or even business customers in my life. I know what I can blame is the weak post-colonial HONG KONG government. For the rich,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inue your luxury spending.

I am afraid that I may die without money to pay my computer electricity fee writing this e-mail. Don’t even contact me only if you can help. But you can call the HONG KONG police. God bless all HONG KONG people.

致各位:
作為一個2008年中文大學的學士及研究畢業生(統計),我已經失業兩年多。在這段時間內,我在猜想我是否犯了任何學習上的錯,以致使我該受如此長期的窮困?兩年多活在空虛和壓迫之中,我感到沒錯去寫如此這封電郵去分享我的經驗。現在,我活於每月1830的社會綜緩金,及每日吃貶值的港元61蚊。我恐怕帶有強烈人事關係的腐化資本主義將不會令我生命中找到任何工作甚至生意客戶。我知道我能夠怪的是弱勢的後殖民香港政府。對於富人們,請繼續你的富裕生活。

我怕我可能死的時候,沒錢去付我的電腦電費去寫此電郵。請不要聯絡我除非你能幫忙。但你可以報警。天佑港人。

Yours sincerely,

Andy Leung

80後長期失業咬綜援中大碩士生梁健鵬@左右大局2011.02.14(1)

「中大碩士失業漢」個案

給社福界:有大量「中大碩士失業漢」個案,你們有去發掘嗎?
在此告訴各位,事件其實只係冰山一角!點解官富民窮,唔用少少錢幫一下有需要o既人呢?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214&sec_id=4104&art_id=14970808

【本報訊】碩士本來是社會的棟樑,但 26歲的梁健鵬三年前在中文大學統計系碩士課程畢業後,做過兩份工均極速被炒,年半前更開始領失業綜援,每月靠 1,830元過活;他幾乎每三日見一份工,但逾 200份申請卻無一份成功,連應徵麥當勞也被拒門外。梁在網上撰文控訴教育制度失敗,「細個幾努力讀書都冇用」。網民看過文章後,有人深表同情,更多人直斥他是 80後「高學歷、低能力」的人辦。梁對抨擊不以為然,說:「我唔係高分低能!」

阿鵬自幼讀書成績優異,在觀塘瑪利諾書院畢業,會考 26分,高考 2B1C, 03年入讀中大統計系, 08年碩士畢業時 GPA有 3.6分(即學業成績平均點數, 4分滿分),成績優異。在屋邨長大,父母做勞工的阿鵬以為碩士畢業後前途美好,回報雙親,豈料踏出校門卻墮入生活困窘。

兩份工兩個月內被炒

受訪時阿鵬思路清晰,沒有精神問題,語言表達能力亦沒問題,只是社交技巧笨拙,說話從不望人。他說, 08年 9月受聘於一間美國化工公司,但遇上金融海嘯,上班不足兩個月就被炒魷; 09年 4月他到保險公司做 Sales,未夠兩個月又被炒。

他聲稱之後有努力搵工,平均每個月見工 10份,兩年來超過 200份,但沒有一成功,「我乜工都搵,乜工都願做,最想做啲同讀書有關嘅工作,例如會計、數據分析等,但好多工要工作經驗,我未做過點有經驗?」

阿鵬否認自己心頭高,「麥當勞我都見過兩次,只係想做普通店員,但對方好驚訝,話『你係碩士喎,唔好玩啦!』」他曾報考警員、救護員,都全因體能「肥佬」被拒門外,「引體向上要做到七下,我只做到兩下」。記者問他為何不早作操練,他腼腆說:「下次會留意吓。」

中大曾公佈 08年畢業生平均月薪 17,898元,阿鵬於 09年 9月開始申領失業綜援,每月 1,830元,「每日得 61蚊用,朝早食杯麪,午餐晚飯食超巿 19蚊特價飯,有時要慳錢搭車見工,晚飯都唔食」。由於沒有錢買衣服,阿鵬每天都是穿同一套見工西裝外出。

「讀唔讀書有乜分別」

無朋友、無拍拖、無人理,鬱悶無出路,阿鵬於是在網誌上以《中大碩士失業漢》為題撰文宣洩。引來網民熱烈討論,有網民指梁不肯放下身段由低做起,認為他缺乏社交及溝通技巧,落得如此下場與人無尤,亦有自稱中大學生行為影響中大校譽,建議校方或校友出手相助。

碩士畢業要吃綜援,阿鵬說不怕別人眼光,認為自己的故事是對教育制度的侮辱,「連碩士生都冇能力靠自己生活,咁讀唔讀書有乜分別?叫啲細路點會勤力讀書?根本係浪費納稅人嘅錢……」

「希望社會畀機會我」

記者反覆問他,為何每年那麼多人大學畢業,惟獨他找不到工作,他最後還是承認自己有責任,「可能自己見工表現差,人際關係唔好,我有嘗試改變,但學唔識,讀書又冇教,希望社會畀個機會我!」
記者問阿鵬是否感到自己屬於「高分低能」,他說:「我唔覺自己係,但身邊好多人係。年輕人要為公開試掙扎,消耗晒所有精神,社交同溝通技巧梗係有問題。」

80 後碩士見 2 百次工咬綜援

看卡通學英文 ( 陳方安生 「Anson信箱」)

看卡通學英文
12月31日 星期五 00:05
Ming問﹕陳太 ,你好!我做文職的,有時候會同外國客人有工作上的接觸。我發覺自己聆聽能力不足,有時明明客人說的英文,用字很簡單。但客人說話速度太快,我就是聽不到,要他慢慢的再說一次。我自己有上網聽BBC news,有時睇返script,用字也很簡單,看得明白。但說話速度太快,又是聽不到。請問有冇辦法教教我如何克服? 謝謝!!

Anson答﹕Ming,除了每天收聽嚴肅的電台新聞報道,還有其他方法。觀看英語電視新聞節目,字幕有助你學習詞彙。你亦可以選看生活化的電視與電台節目,學習起來多一點趣味,而且能夠認識日常生活用語和說話的語調變化。同一句子,語氣變了,意思截然不同,這是從書本學不到的。卡通片也是一個生動的學習途徑,我的小孫兒愛看Nickelodeon cartoons,他從中學到不少生字是我意想不到的。英文書應首先挑選比較淺白的書籍,慢慢才提升閱讀水平。

如果除了公司客人外甚少機會接觸英語人士,你可以參加英語會話班,習慣與英語人士相處和談話,提高運用英語的信心,將來在工作上與外國客人溝通時便會順利得多。

其實,一理通,百理明,無論學習英語、普通話或其他語言,都沒有捷徑,一定是靠多聽、多講、多讀、多寫。
.

假如我是這位中大碩士失業漢 (余若薇)

假如我是這位中大碩士失業漢
2月16日 星期三 00:02
前兩日,26歲中大統計系碩士畢業生Andy登上一份本地報章頭版。他3年前畢業,頭兩份工上班不足兩個月便被炒,然後是漫長的失業日子,見過200多份工但無一次成功,前年9月起申領綜援 每月1,830元,一日三餐杯麵或超市特價飯盒。他在網誌控訴香港教育制度﹕「連碩士生都無能力靠自己生活,讀唔讀書有乜分別?」記者邀請他到人事顧問公司模擬見工,他談話時沒有眼神接觸,機械式地強調優秀學歷及勤奮個性,但坦言失業期間主要在商場hea。

假如我是這位中大碩士失業漢,自從引起公眾注意後,人事顧問和網民們給我多方面的批判和忠告,如果我都當耳邊風,不虛心受教,就白白浪費了一次徹底反省和翻身的機會,迫自己入牆角。我在網誌抱怨﹕「我是否犯了任何學習上的錯,以致使我該受如此長期的窮困?」

其實,錯不在於大學選科而在於價值觀和做人的態度,要重新學習,人生不是數字計算,並非15年寒窗換取一紙文憑就等於入職薪金一萬五;人生更不以或然率計算,並非見工次數越多就越接近成功。不要繼續自怨自艾,下次見工時,要說服僱主我充滿熱誠,不再hea,善用失業空閒自我增值和服務社會。

上星期立法會 議員與政府官員新年聚餐玩遊戲,比拼對「潮語」的認識,例如chok樣、C9、OMG、打邊爐,立法會主席曾鈺成 說,議員和官員常說要與年輕人加強溝通,所以設計這遊戲。

要了解時下年青人,不單要懂潮語。Andy是一個人辦,叫議員和官員反省,是一個怎樣的教育制度和社會文化,培養出「高分低能」的下一代。
.

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張五常推薦讀書的方法

張五常推薦讀書的方法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TMOG478LMY113323&id=167736

張五常先生寫《學英文的方法》

最速傳說討論區 forum.racegame.org -> 語言文化 -> [分享]張五常先生寫《學英文的方法》



衰樣(TER) 2005-12-08 01:34
最近我在網上有幸參閱一篇由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所寫的文章,內容講述他本人對學英文的看法,甚為可取,可閱性甚高,故此將其轉載,公諸同好。

我學英文的方法
二 ○ ○ 三 年 一 月 三 十 日

( 一 )

十 八 年 前 我 寫 了 一 篇 題 為 《 學 英 文 的 方 法 》 的 文 章 , 被 某 英 文 老 師 見 到 , 指 我 所 言 著 著 不 依 常 規 , 不 應 撈 過 界 , 我 不 便 發 表 。 後 來 一 些 學 子 聽 到 有 該 文 的 存 在 , 多 次 要 求 發 表 , 但 文 稿 失 去 了 , 沒 有 再 寫 。

今 天 國 內 的 學 子 再 三 要 求 , 我 想 , 不 要 管 英 文 老 師 吧 。 為 免 被 罵 , 題 目 加 上 一 個 「 我 」 字 。 不 是 說 無 師 自 通 , 而 是 說 我 學 英 文 的 方 法 是 自 己 發 明 的 。 說 是 自 己 發 明 , 其 實 是 從 一 個 中 國 人 的 看 法 而 發 明 。 文 字 上 , 中 文 與 英 文 是 完 全 兩 回 事 。 歐 西 的 文 字 起 於 拉 丁 , 是 同 宗 , 不 能 說 是 完 全 兩 回 事 。 因 此 , 炎 黃 子 孫 學 英 文 的 方 法 應 該 與 歐 西 老 外 學 英 文 的 方 法 不 同 。 當 年 我 想 出 的 學 英 文 的 方 法 , 是 集 中 於 中 文 與 英 文 的 重 要 的 不 同 之 處 入 手 。

這 裡 提 出 的 是 學 寫 英 文 的 方 法 , 不 是 學 講 英 文 的 方 法 。 自 己 的 耳 朵 有 問 題 , 「 講 」 不 足 以 教 也 。 這 裡 要 談 的 也 不 是 考 英 文 的 方 法 。 後 者 同 學 們 要 拜 國 內 的 新 東 方 為 師 。 我 認 識 新 東 方 的 老 闆 , 欣 賞 他 對 學 子 的 貢 獻 。 然 而 , 寫 、 講 、 考 是 三 回 不 同 的 事 , 各 有 各 的 學 習 佳 法 。 這 裡 要 說 的 是 中 國 人 學 寫 英 文 的 方 法 , 千 萬 不 要 搞 錯 。

學 寫 , 中 文 與 英 文 有 三 處 重 要 不 同 : 字 彙 ( vocabulary ) 、 動 詞 ( verb ) 、 造 句 ( sentence structure ) 。 讓 我 在 這 三 項 上 說 說 吧 。 記 著 , 我 的 建 議 是 從 中 、 英 的 不 同 之 處 入 手 。

讀 書 學 字 彙

英 文 難 學 主 要 是 因 為 字 彙 難 學 。 有 三 個 原 因 。 第 一 個 原 因 是 英 文 的 字 彙 多 。 以 一 個 知 識 分 子 常 用 的 字 而 言 , 英 文 比 中 文 多 一 至 兩 倍 , 而 翻 譯 出 來 一 個 英 文 字 大 約 譯 為 兩 個 中 文 字 。 中 文 是 以 單 音 字 砌 成 的 , 以 單 字 砌 出 變 化 , 但 很 多 英 文 字 的 單 字 是 以 字 根 砌 成 的 。 中 文 用 字 根 ( 金 字 旁 、 水 字 旁 之 類 ) 不 多 。 字 彙 多 的 表 達 能 力 比 較 強 , 比 較 容 易 達 意 , 但 學 起 來 就 遠 為 困 難 了 。

一 九 六 七 年 我 認 識 了 夏 理 ‧ 莊 遜 , 那 位 以 文 筆 流 暢 而 發 表 文 章 最 多 的 經 濟 學 者 。 我 問 他 : 「 夏 理 , 怎 樣 學 好 寫 英 文 呀 ? 」 他 想 也 不 想 就 回 應 : 「 學 字 彙 , 學 字 彙 ! 」 其 他 什 麼 也 不 說 。 這 是 英 語 文 章 高 手 的 經 驗 之 談 了 。

中 國 人 學 英 文 字 彙 的 第 二 個 困 難 , 是 除 了 名 詞 外 , 英 文 字 一 般 沒 有 毫 無 差 別 的 中 文 對 譯 。 例 如 , 名 詞 apple 譯 作 蘋 果 是 絕 對 的 , 但 handsome 、 beautiful 、 pretty 、 gorgeous 、 neat 等 怎 樣 譯 呢 ? 這 些 都 代 表 著 「 好 看 」 , 英 文 的 含 意 差 別 很 大 。 我 們 往 往 要 看 上 文 下 理 才 能 肯 定 作 者 之 意 是 什 麼 。 字 彙 多 , 無 論 形 容 詞 還 是 動 詞 , 英 文 看 似 是 同 義 的 字 有 微 妙 的 差 別 , 往 往 失 之 毫 釐 , 謬 以 千 里 。 所 以 英 文 有 Use the right word in the right place 這 句 格 言 。 是 的 , 翻 英 、 中 字 典 而 英 譯 中 , 譯 出 來 的 文 章 一 般 不 知 所 謂 。 除 了 名 詞 , 英 文 字 大 都 要 靠 意 會 的 。

試 舉 一 個 英 文 字 彙 的 微 妙 差 別 的 例 子 吧 。 二 十 多 年 前 , 我 的 一 個 讀 生 物 的 外 甥 ( 今 天 是 大 名 家 了 ) , 寫 博 士 論 文 , 其 中 兩 個 實 驗 的 結 果 相 近 , 但 不 肯 定 。 他 試 用 approximately 、 roughly 等 字 來 形 容 , 都 不 稱 意 。 跑 來 問 我 這 個 舅 父 , 我 細 讀 上 文 下 理 , 建 議 用 in the neighbourhood , 恰 當 。

第 三 個 學 英 文 字 彙 的 困 難 , 一 般 來 說 , 是 懂 得 一 個 字 的 解 法 與 懂 得 怎 樣 用 一 個 字 , 是 兩 回 事 。 這 與 中 文 截 然 不 同 。 中 文 字 一 般 是 懂 得 解 就 懂 得 用 。 英 文 是 除 了 名 詞 , 懂 一 通 常 不 懂 二 , 而 不 懂 得 怎 樣 用 不 算 是 懂 。 是 的 , 你 去 考 什 麼 TOEFL 、 SAT 、 GRE 等 試 , 英 文 字 彙 那 部 分 考 一 百 分 , 可 能 一 句 像 樣 的 英 文 也 寫 不 出 來 。

我 學 英 文 字 彙 的 方 法 很 簡 單 , 但 要 先 假 設 你 有 香 港 英 文 中 五 畢 業 的 水 平 , 或 TOEFL 試 可 以 考 得 五 百 八 十 分 左 右 。 方 法 如 下 :

( 一 ) 準 備 一 本 英 文 字 典 , 一 本 英 中 字 典 。 要 平 裝 , 小 的 , 輕 的 , 但 字 要 大 , 要 有 清 楚 的 拼 音 註 釋 。 如 果 是 精 裝 的 , 翻 閱 太 重 , 要 把 硬 封 面 剪 掉 。 這 是 因 為 你 要 翻 查 很 多 很 多 , 翻 得 不 夠 快 或 不 舒 暢 你 就 不 願 意 多 翻 。

( 二 ) 找 幾 本 你 有 興 趣 讀 的 項 目 的 書 , 要 英 文 寫 得 很 好 的 。 這 選 書 十 分 重 要 , 你 要 多 問 朋 友 或 英 文 老 師 來 協 助 你 的 選 擇 。 以 每 頁 大 約 五 百 字 算 ( 也 要 選 字 大 的 版 本 ) , 要 選 兩 三 本 , 加 起 來 大 約 六 百 頁 。

( 三 ) 坐 下 來 讀 書 , 一 頁 一 頁 地 讀 下 去 , 每 個 稍 有 不 明 的 字 要 立 刻 查 字 典 。 千 萬 不 要 以 為 一 個 字 你 慣 見 , 以 為 是 懂 就 不 查 。 凡 是 稍 有 疑 問 的 都 要 查 , 一 絲 不 苟 , 直 至 你 完 全 明 白 每 一 個 字 在 一 句 之 內 的 解 法 。 不 要 騙 自 己 。

( 四 ) 先 查 英 語 字 典 , 清 楚 明 白 就 不 用 查 英 中 字 典 了 。 英 中 字 典 是 英 語 字 典 不 能 盡 釋 所 疑 才 用 的 。

( 五 ) 千 萬 不 要 在 書 頁 旁 下 註 釋 。 一 個 字 查 一 次 通 常 不 會 記 得 , 再 見 該 字 時 , 稍 有 不 明 , 要 再 查 。 稍 有 不 明 , 同 樣 的 字 出 現 一 次 查 一 次 。 一 般 來 說 , 查 三 至 五 次 可 以 記 清 楚 而 又 學 懂 一 個 字 。

( 六 ) 清 楚 明 白 了 一 句 , 你 要 朗 聲 讀 出 來 。 不 查 自 明 之 句 不 朗 讀 , 只 朗 讀 查 過 字 典 的 。 這 是 為 什 麼 有 好 的 拼 音 註 釋 字 典 重 要 。

上 述 的 學 英 文 字 彙 的 方 法 , 是 學 字 的 解 法 時 一 起 學 怎 樣 用 。 同 字 在 不 同 句 之 內 往 往 有 不 同 的 意 會 , 所 以 千 萬 不 要 在 書 頁 旁 下 註 釋 。 不 要 把 字 意 固 定 下 來 , 一 個 不 完 全 明 白 的 字 出 現 一 次 查 字 典 一 次 , 直 至 該 字 再 出 現 時 你 不 用 再 查 為 止 。

我 自 己 的 經 驗 , 是 這 種 徹 底 以 明 白 文 字 內 容 為 準 則 的 查 字 的 學 字 彙 方 法 , 開 始 時 每 頁 有 二 十 多 個 字 要 查 , 要 用 上 個 多 小 時 才 讀 完 一 頁 , 但 進 境 非 常 快 。 大 約 讀 了 一 百 頁 , 每 頁 要 查 的 字 下 降 至 五 、 六 個 , 到 了 二 百 頁 , 每 頁 只 要 查 三 幾 個 。 大 約 四 百 頁 要 查 的 字 近 於 零 , 而 六 百 頁 就 畢 業 了 。

依 照 上 述 的 學 英 文 字 彙 的 方 法 , 假 若 你 的 天 賦 與 記 憶 力 是 中 等 的 話 , 我 的 估 計 是 四 百 個 小 時 可 以 畢 業 。 每 天 集 中 地 讀 讀 查 查 兩 個 小 時 , 不 要 多 。

記 著 , 名 詞 不 論 , 學 英 文 字 彙 不 是 學 中 文 的 譯 法 , 而 是 學 英 文 本 身 的 意 會 。 主 要 是 學 一 個 字 怎 樣 用 。 懂 得 用 一 定 懂 得 解 , 但 懂 得 解 通 常 不 懂 得 用 。 這 是 中 國 人 學 英 文 的 一 個 重 點 , 算 是 一 個 關 鍵 了 。

( 二 )

這 裡 轉 談 中 國 人 學 英 文 動 詞 與 造 句 的 方 法 , 比 較 困 難 了 。 不 是 比 較 難 學 , 而 是 比 較 不 容 易 說 得 夠 詳 盡 清 楚 。 數 之 不 盡 的 書 籍 教 英 文 怎 樣 用 動 詞 與 怎 樣 造 句 , 是 教 老 外 怎 樣 學 的 。 很 多 很 好 的 書 籍 可 以 參 考 , 尤 其 是 牛 頓 大 學 與 芝 加 哥 大 學 的 一 些 經 典 規 範 。 我 特 別 喜 歡 的 是 E.P.White 的 一 本 名 為 《 Elements of Style 》 的 小 書 , 三 十 多 年 前 再 三 讀 之 , 獲 益 良 多 。

我 沒 有 資 格 與 這 些 專 家 的 經 典 之 作 一 比 高 下 。 雖 然 這 些 經 典 是 教 鬼 子 佬 的 , 炎 黃 子 孫 也 應 該 讀 。 我 要 說 的 是 限 於 因 為 中 、 英 截 然 不 同 , 炎 黃 子 孫 學 英 文 動 詞 與 造 句 有 特 別 的 困 難 , 因 而 集 中 在 兩 個 不 同 文 化 的 動 詞 與 造 句 的 不 同 重 點 下 筆 。 集 中 於 重 要 的 不 同 點 , 主 要 是 協 助 懂 得 或 善 於 寫 中 文 的 轉 寫 英 文 轉 得 比 較 容 易 。

兩 個 簡 化 學 動 詞

中 文 的 動 詞 , 字 的 本 身 沒 有 時 間 性 。 我 們 要 以 附 加 字 — — 曾 、 將 、 了 等 — — 來 表 達 過 去 或 將 來 。 英 文 動 詞 , 字 的 本 身 有 時 間 性 — — 如 加 -ed 或 go 、 went 、 gone 等 。 但 英 文 又 加 上 「 完 成 式 」 — — perfect tense — — 變 化 多 了 , 使 一 些 書 本 說 英 文 的 動 詞 時 態 ( tense ) 有 九 個 或 十 二 個 。 太 複 雜 了 。

作 為 中 國 人 , 我 學 英 文 動 詞 想 出 兩 個 簡 化 。 其 一 是 英 文 動 詞 有 過 去 , 有 現 在 , 但 沒 有 將 來 。 例 如 will 與 would 、 shall 與 should 、 may 與 might 、 can 與 could 等 , 都 是 現 在 或 過 去 , 沒 有 「 將 來 」 的 。 英 語 用 動 詞 是 : 現 在 說 將 來 是 現 在 , 過 去 說 將 來 是 過 去 。

用 英 文 動 詞 , 首 先 要 決 定 的 是 說 現 在 ( present ) 、 過 去 ( past ) , 還 是 「 無 所 謂 , 二 者 皆 可 」 。 現 在 就 用 現 在 式 , 過 去 就 用 過 去 式 , 二 者 皆 可 就 任 擇 其 一 , 但 凡 是 二 者 皆 可 的 , 選 現 在 式 是 選 了 不 變 , 選 過 去 式 也 是 選 了 不 變 , 不 可 轉 來 轉 去 。 這 是 說 , 二 者 皆 可 的 , 選 其 一 之 後 , 要 stay in one tense 。 這 是 作 文 章 引 言 或 結 論 時 的 最 佳 處 理 , 通 常 選 簡 單 現 在 式 較 簡 單 過 去 式 優 勝 。

除 了 現 在 或 過 去 , 英 文 動 詞 有 三 類 時 態 : 簡 單 ( simple ) 、 繼 續 ( continuous ) 與 完 成 ( perfect ) 。 愚 見 以 為 , 中 國 人 寫 英 文 不 要 花 拳 繡 腿 , 賣 弄 技 巧 , 動 詞 以 簡 單 為 妙 。 可 用 簡 單 現 在 ( simple present , 如 I go ) 或 簡 單 過 去 ( simple past , 如 I went ) , 用 之 可 也 。 事 實 上 , 簡 單 動 態 的 文 字 最 有 力 , 雖 然 有 時 「 繼 續 」 與 「 完 成 」 等 動 態 是 非 用 不 可 的 。

繼 續 時 態 是 指 加 -ing , 淺 而 明 , 不 需 要 說 了 。 但 完 成 時 態 ( perfect tense ) 不 容 易 。 我 處 理 完 成 時 態 ( have 、 had 、 has 等 ) 是 用 第 二 個 簡 化 , 那 就 是 完 成 時 態 有 時 度 ( time dimension ) , 而 這 是 中 文 動 詞 沒 有 的 。 英 文 的 簡 單 時 態 是 一 剎 那 ( one instant of time ) , 過 去 是 過 去 , 現 在 是 現 在 , 沒 有 一 段 時 期 的 時 度 ; 繼 續 時 態 也 是 一 剎 那 — — 過 去 或 現 在 繼 續 的 一 剎 那 , 也 沒 有 時 度 。 I forget 是 現 在 忘 記 , I forgot 是 以 前 忘 記 , I am forgetting 是 正 在 忘 記 , I have forgotten 是 從 以 前 到 現 在 之 間 的 時 度 中 忘 記 了 — — 不 知 何 時 忘 記 而 現 在 還 忘 記 。

「 時 度 」 是 比 較 難 解 釋 的 , 而 「 完 成 時 態 」 這 稱 呼 有 點 莫 名 其 妙 。 不 明 白 的 讀 者 要 從 one instant of time 與 over time 這 分 別 去 想 — — 後 者 有 時 度 , 或 者 記 著 凡 有 since 這 個 字 或 有 其 意 的 句 子 都 有 時 度 。

教 用 英 文 動 詞 的 讀 物 甚 多 , 大 都 教 得 對 。 但 當 年 我 覺 得 動 詞 很 難 學 , 書 本 幫 不 到 多 少 忙 。 後 來 我 想 出 的 方 法 就 是 上 述 的 兩 點 : 其 一 是 決 定 是 「 過 去 」 還 是 「 現 在 」 ; 其 二 是 決 定 要 不 要 表 達 時 度 — — 要 不 要 給 時 間 走 一 程 。

句 子 從 簡 短 造 起

中 國 的 文 字 傳 統 是 沒 有 標 點 的 。 那 是 近 於 沒 有 句 子 了 。 我 們 今 天 讀 古 文 是 後 人 把 一 個 圈 一 個 圈 加 上 去 , 把 文 字 切 斷 來 讀 。 這 發 展 促 成 今 天 的 中 、 英 二 文 有 不 同 的 句 子 風 格 。 用 標 點 、 分 句 、 分 段 , 中 文 沒 有 英 文 那 樣 講 究 。 很 多 中 國 人 寫 英 文 , 見 到 鬼 佬 那 樣 「 講 究 」 , 就 學 人 家 轉 來 轉 去 , 總 是 有 點 不 像 樣 。 作 本 科 生 時 我 寫 的 英 文 也 是 轉 來 轉 去 的 , 後 來 決 定 不 求 有 功 , 但 求 無 過 , 英 文 才 開 始 像 樣 。

重 要 的 出 發 點 是 英 文 的 長 句 是 以 短 句 串 連 起 來 的 。 英 文 學 造 句 , 首 先 要 短 句 造 得 好 。 學 造 短 句 , 每 句 的 字 越 少 越 好 , 動 詞 用 簡 單 時 態 , 幾 個 字 , 毫 無 花 巧 地 直 寫 , 清 楚 明 白 , 就 來 一 個 句 號 。 這 樣 考 英 文 試 作 文 一 定 不 及 格 , 但 我 的 英 文 是 這 樣 學 來 的 。 今 天 , 無 論 我 的 英 文 句 子 怎 樣 長 , 其 結 構 是 以 短 句 為 基 礎 , 串 連 起 來 再 加 變 化 。 有 短 句 清 楚 直 寫 的 根 底 , 串 連 起 來 也 是 清 楚 直 寫 。 沒 有 花 拳 繡 腿 , 有 些 人 認 為 不 到 家 , 但 我 沒 有 意 圖 做 文 豪 , 不 敢 在 鋼 線 上 跳 舞 , 但 求 清 楚 明 白 , 邏 輯 井 然 , 讀 來 通 順 , 只 此 而 已 。

以 短 句 串 連 成 長 句 很 多 書 有 教 , 教 得 好 。 標 點 重 要 , 書 本 教 得 好 。 動 詞 的 位 置 書 本 也 教 得 好 。 書 本 少 教 的 是 重 要 的 字 要 放 在 句 首 或 句 末 , 儘 可 能 不 放 在 中 間 。 分 段 的 方 法 書 本 也 教 得 好 , 少 教 的 是 一 段 的 首 句 與 尾 句 不 應 該 太 長 , 以 短 句 起 筆 或 收 筆 讀 來 有 力 量 感 。 不 是 明 顯 的 短 , 是 要 有 短 的 力 度 感 受 。

我 說 過 了 , 不 管 是 中 文 還 是 英 文 , 文 章 要 講 文 氣 , 而 文 氣 最 容 易 是 從 背 誦 前 賢 的 大 作 學 得 。 作 學 生 時 我 喜 歡 背 誦 聖 經 的 《 創 世 記 》 。 茲 錄 創 世 第 一 天 的 絕 妙 好 文 如 下 :

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And the earth was without form, and void; and darkness was upon the face of the deep. And the Spirit of God moved upon the face of the waters.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And God saw the light, that it was good: and God divided the light from the darkness. And God called the light Day, and the darkness he called Night. And the evening and the morning were the first day.

讀 清 楚 了 嗎 ? 文 氣 如 虹 , 都 是 短 句 , 是 直 寫 , 全 用 簡 單 時 態 , and stay in one tense ! 這 是 最 可 取 的 英 文 基 礎 了 。

(版主按: 能將這段文章的來源引出來嗎? 這樣會更有參考價值)]

(內容轉載自張五常先生於2003年3月所出版的《偉大的黃昏》中其中的一篇散文)


Ocean 2005-12-09 14:11
我很配服張五常大師的這一篇《學英文的方法》的見解,尤其對初學英語及一般的中國人來說,這是一篇很好的英語語法(Grammar)入門解說,讓大家對繁複的英語語法有一個概括印象。但其中有些地方小人卻有不同的見解:

1) 無疑張大師這篇文章很有獨到的見解,但說到以比較中英文(語言比較學)而鑽研出英文學習法,其實很多內地的學者已研之甚詳。就提我最近看的另一個張大師—張道真大師的著作《實用英語語法》,內裡已經以漢語(中文)的語法系統分析和比較英語,所歸納出來的結論和張五常大師的結論有很多點相似(當然張道真大師的結論更多和更符合語法系統),所以「不 是 說 無 師 自 通 , 而 是 說 我 學 英 文 的 方 法 是 自 己 發 明 的 。 說 是 自 己 發 明 , 其 實 是 從 一 個 中 國 人 的 看 法 而 發 明 」一段甚有商榷餘地,就當是張五常大師「賣花讚花香」好了。

2) 「其 一 是 英 文 動 詞 有 過 去 , 有 現 在 , 但 沒 有 將 來 。」這番說話我絕不同意,我想張教授只是當這番話是一個簡化吧,想讀者記著動詞的變化基本上有「現在式」和「過去式」兩種。這裡其實攪混了動詞詞格(Verb Form)和時態(Tenses)的分別。英文是有「將來時」的,更有「過去將來時」,不可以說「現 在 說 將 來 是 現 在 , 過 去 說 將 來 是 過 去」,只不過用「將來時」或「過去將來時」時詞格不變(使用基本格 base form),在結構上前置助動詞shall/should、will/would。

3) 「完 成 時 態 有 時 度 ( time dimension ) , 而 這 是 中 文 動 詞 沒 有 的 。 英 文 的 簡 單 時 態 是 一 剎 那 ( one instant of time ) , 過 去 是 過 去 , 現 在 是 現 在 , 沒 有 一 段 時 期 的 時 度 ; 繼 續 時 態 也 是 一 剎 那 。」這又是對有關「時 度 」的一個簡易記憶法,但實際情況是需要理解每個時態的適用情況。例如現在進行式也可以有「時度」的,如例句:
When I am cooking, the phone rings. 這裡的第一句用上現在進行時,並非只表示電話響的「一剎那」我正在做甚麼,更表示了電話響之前我一路在煮食(一段時期)。
另外,完成式也可以表示「一剎那」的,例句:
He told me that he had broken the leg the day before. 因為是過去的再過去時間,所以要用「過去完成時」,並不表示「跌斷腿」這事持續了「一段時期」(我想這會變成酷刑)。

4) 並非過去的便用「簡單過去時」,這是我見很多人常錯的,其實過去一個確定的時間是用「簡單過去時」,沒指明時間的過去情況應用「現在完成時」,例子:
I lost the key yesterday.
I have lost the key.

最後,我想說的是無論是中國人成外國人,要學好「英語語法」也別無他法,「多讀、多記、多想、多用」是不變的道理。當然,張教授提到的具體學詞彙等方法我也很認同,但別以為看過張教授的文章後便能速成,達到即學即曉的地步,我覺得張的文章只是概括,細節和正確的語法要用心去學才可有所成。


jadelung 2009-05-26 11:37
多謝分享,歸根到底還是得勤奮,踏踏實實地學









Kid Hat Men hats Tote Bag Shopping Bag Summer Language Program Hats Manufacturer Bag Manufacture Cooler Bag Non-Woven Bag Plastic Bag




查看完整版本: [-- [分享]張五常先生寫《學英文的方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3.0.1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033453 second(s),query:4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教育兒女,東西方大不同

教育兒女,東西方大不同;西方講自由發展,東方講嚴加管教。美國耶魯大學法律系女教授­蔡美兒( Amy Chua),最近出書(小圖)大談以狠招管教令兩名女兒科科 A的心得,包括不准看電視、不准玩電腦遊戲、不准自選課餘活動、功課成績差罵她們是「­垃圾」、不練琴就放火燒她們心愛的熊公仔等。西方媽媽指她接近虐兒,是「辣媽」、「老­虎媽媽」引爆一場東西方媽媽戰爭。

蔡美兒本月 8日在《華爾街日報》,撰寫題為「為何中國媽媽較優越」(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的文章,介紹她的新書《老虎媽媽的戰曲》(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她與猶太裔丈夫魯本菲( Jeb Rubenfeld)育有 18歲長女索菲婭和 14歲幼女路易莎。兩女品學兼優,蔡美兒說這都是她嚴格管教的成果。
蔡美兒指,中國媽媽把「不准」掛在嘴邊,她編列一份「十大不准規條」:看電視、玩電腦­遊戲是頭號罪行。她不准女兒參加學校話劇,連埋怨也不淮。女兒須科科拿 A,每晚練琴一個半小時,否則心愛泰迪熊就會被燒,玩偶也會送捐.....
「老虎媽媽」還有更驚心動魄的戰曲:一次教幼女苦練一首獨奏樂章,她用上所有武器和戰­略,「由晚飯時間一直教到深夜,不准她站起來、不准她喝水、也不准去洗手間。家裏變成­戰場,我叫喊至失聲。」她自己不懂說普通話,但強迫兩名女兒學。她認為,管教嚴格,甚­至女兒英文不好罵她們「垃圾」,不是損害她們自尊心,反而是激發她們上進心,因為父母­對她們有期望。
美國學生成績越來越差,蔡美兒新書大受歡迎,登上亞馬遜網站暢銷書第六位。她到處宣傳­時,批評西方媽媽管教寬鬆得「令亞洲父母覺得可怕」,令孩子軟弱。

撰文接 6000個批評留言
她在《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有 25萬讀者按「喜歡」鍵,但 6,000個留言中大部份都批評她。有認同的網友留言:「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她那幾­條我做過,但一條都沒能做到。」另一網友也指:「認同作者,對子女的自尊心來說,父母­最大的失敗就讓他們放棄。」
育有三名兒女的女作家瓦爾德曼指,美國 15至 24歲的亞裔少女自殺率較高,可能源出家長逼得太緊;她自己准子女上網、玩遊戲,但長­女依然拿到五科 A,幼女更自行克服誦讀困難症。第二代美籍華人王凱華也指蔡美兒管教法「太殘忍」,用­侮辱方法逼讀書,「只會令孩子們終身聽到羞辱的聲音」。
英國《獨立報》/美國《華爾街日報》

10狠招教女被轟虐兒 華裔老虎媽媽掀東西媽媽大戰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人人都說住酒店尾房不好, 但有何不好呢?

原因係有好多人鍾意0係酒店自殺. 因為死左會有人發覺, 又唔會整污漕自己地方. 佢地做酒店(特別係做reception既)會留意住客既出入. 如果發現住客兩日都無出過門口, 打電話去房又無人聽, 就要一個職員加一個主管級人員一齊用後備鎖匙開門入去, 睇下係咪出左事. 要兩個人一齊入去既原因係可以互相做證人, 如果間房唔見左野都可以有人證.



2. 如果真係有人0係酒店自殺, 酒店係唔會打九九九. 佢地會用特別渠道將條屍送走. 特別渠道唔一定唔合法, 總之係一0的唔會俾傳媒知道既渠道...因為好多傳媒都鍾意偷聽九九九頻道去搶新聞. 為左防止傳媒報左出黎而影響生意, 好多酒店都會咁做.



3. 我位朋友仲教我幾套住酒店守則, 世界通用.

a. 住酒店一定唔住走廊尾既房. 酒店唔係永遠都爆棚, 當唔爆棚既時候, 酒店會由電梯大堂開始一路將房間分配出去, 咁做既原因係將住客集中, 方便清潔同執房等等. 所以相對黎講, 走廊尾既房間人氣會較少,容易招惹0的污漕野.



b. 入到房唔好將0的櫃桶打開晒. 好多人好鍾意一入到房就將櫃桶打開晒, 睇下有0的乜野....咁樣其實好易「迫」0的污漕野出黎....鬼都怕人, 如果間房真係有鬼, 要留返一0的地方俾佢匿埋...



c.訓覺最好著返一盞燈. 好簡單, 俾返少少「陽氣」間房喎...



d.見到間房有聖經, 唔駛驚. 但係如果見到本聖經打開左, 就要換房 間房有聖經有可能係因為宗教信仰問題, 未必係同鬼魂有關. 但係如果本聖經係打開左, 就表示間房唔乾淨. 因為打開既並唔係求其一篇經文,會係一篇驅鬼既經文, 所以最好換房. 若果真係迫不得已要住, 記住唔好懶有手尾咁合返埋本聖經!!!



e.假如一入到去就發覺好唔舒服, 最好換房.



f.假如有0的好誇張既事發生, 例如張床震, 電視燈自己開關, 櫃桶自己打開等等, 唔好諗, 寧願轉酒店都唔好住. 因為可能你已經唔覺意得罪左「佢」....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Learn to Spin a Pencil

Pencil Trick (Tutorial)

原來少林足球是真的!

10 秒脱完衣服和裤子

蘋果日報 - 20100109 - 男嬰筷子插腦險喪命.flv

蘋果日報 - 20100109 - 港鐵車廂內露陽具摩擦少女臀 8優中大生非禮罪成.flv

蘋果日報 - 2010-12-14 - 放大鏡下 驚現字母 LV蒙娜麗莎眼珠藏密碼

蒙娜麗莎眼珠藏密碼

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的不朽名畫《蒙娜麗莎》( Mona Lisa)暗藏密碼,原來不只是丹布朗( Dan Brown)小說《達文西密碼》( The Da Vinci Code)橋段,而是千真萬確。意大利有藝術歷史學家,利用超高解像度的放大鏡,發現­蒙娜麗莎一對烏黑眼珠內,隱藏了神秘密碼,是細小的字母和細小的數字。

《蒙娜麗莎》向來神秘兮兮,畫中人那抹微笑似笑非笑,那雙眼睛不論任何角度都緊盯着人­。但藝術界向來的焦點,都執着於探究達文西是怎樣能畫得如此撲朔迷離,殊不知達文西在­神秘的氛圍繪畫了密碼,直至近 500年後的今天才發現了他的謎題,而謎題的發現過程更戲劇性十足。

原來意大利國家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博爾杰亞( Luigi Borgia),在古董店無意間發現了一本 50年前出版的書,指《蒙娜麗莎》雙眼內有記號。他通知委員會主席溫切蒂( Silvano Vinceti),溫切蒂於是利用超高解像度放大鏡,仔細檢視過全幅畫,終於有發現。

左眼「看來是 C和 E或 B」

「那些密碼單憑肉眼看不到,但用了放大鏡,那些字母和數字就清晰可見。」溫切蒂說,密­碼兩隻眼珠都有,「右眼上應是 LV兩個字母」,相信是 Leonardo da Vinci的縮寫;左眼都有記號,但不那麼清楚,「看來是 C和 E或 B」。

除了雙眼,蒙娜麗莎身後那道拱橋同樣有密碼,看上去既似數目字「 72」,也似「 L」加「 2」。溫切蒂解釋:「不要忘記,這幅畫有近 500年歷史,那些記號不可能再像最初完成時那樣清晰。」

據初步研究,這些字母和數字密碼絕非出於偶然,顯然是達文西刻意加上去的。溫切蒂說:­「最弔詭是,記號都是放在瞳孔內,眼睛最深色的地方,他肯定是故意隱藏。若他想別人容­易看到,就應放在眼白等顯眼位置。」

密碼發現了,問題是如何解讀。溫切蒂指,達文西特別重視《蒙娜麗莎》,死前數年不論去­到那處,都將畫放在保險箱內不離身,儘管人人都知道他愛在作品中用符號表達訊息,他其­他畫作都從未發現過同類字母和數字,「我們相當肯定 LV是他的署名,但其他字母和數字呢?天曉得是否他向畫中人表達愛的訊息」。

達文西於 1503至 04年間開始繪畫《蒙娜麗莎》,直至 1519年死前不久才完成,當時他已由意大利移居法國。這幅畫現屬法國政府擁有,是羅­浮宮( Louvre Museum)鎮館之寶。

數百年來,畫中人身份一直有爭議,有說是一名富商的妻子,有歷史學家更相信達文西是同­性戀者,故意將自己畫成女人。為解開這個謎團,溫切蒂和一批專家正向法國政府力爭開棺­,取出達文西頭顱骨,用電腦重組他的樣貌,看他是否跟畫中人相似。達文西葬在法國盧瓦­爾谷昂布瓦斯堡( Amboise Castle),故弄玄虛最終可能累到自己在黃土下不得安眠。

英國《每日電訊報》/《每日郵報》

蘋果日報 - 2010-12-16 - 少林第一武僧被美警擊倒 網民嘲功夫如雜耍

中國少林功夫博大精深!

直擊象棋殘局 騙走勞力士( 2011-01-05 )

撞電梯門撻死竟拿獎( 2011-01-05 )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Boring Economics Teacher

Learn Easy English Lesson #10 (American Accent) Birthday Party!

愚蠢死亡榜『達爾文獎』專門表彰笨死者

愚蠢死亡榜『達爾文獎』專門表彰笨死者

 由美國人溫蒂·諾斯喀特創建的一年一度的『達爾文獎』以專門評選每年『最愚蠢死亡事件』而著稱,可說是愚蠢死亡榜。按照該獎規定,只有那些做蠢事而死掉的笨蛋纔有機會入圍,歷屆愚蠢死亡榜『達爾文獎』得主全都是些死得稀裡糊涂的蠢人。

  冠軍

  大盜欲炸出牆洞搶銀行

  炸藥弄多了炸死自己

  這次的冠軍是兩個劫匪。2009年9月26日,一對銀行大盜前往比利時一家銀行盜竊,他們的計劃是,用炸藥將銀行外牆上的一臺ATM機炸垮,然後設法從炸出的牆洞中鑽進銀行盜竊。但兩名大盜顯然低估了炸藥的威力,帶了所需用量數十倍的炸藥。當這些炸藥引爆之後,巨大的爆炸不僅把銀行的ATM機炸垮,而且炸塌了銀行所在的整座大樓!

  所幸的是,當時大樓內沒有任何其他人,因此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不過兩名倒霉的銀行大盜卻雙雙被埋在了大樓廢墟之中。

  亞軍

  趁堵車到路邊撒尿

  不料摔下高架橋而亡

  亞軍的死法也讓人拍案叫絕。據悉,2009年4月12日,美國佛州30歲男子肖恩在酒吧喝了許多啤酒後,和朋友們一起駕車回家。當車開到一條交通繁忙的公路上時,遭遇了嚴重堵車。由於剛纔喝酒太多,肖恩感到尿憋得難受,暈乎乎的肖恩下車之後,攀上路邊水泥路障並跳了過去,可能是打算到路邊樹叢中找個僻靜之處再撒尿。

  但他做夢沒有想到的是,此時朋友的汽車並非位於地面的道路上,而是被堵在一個高架橋上!就這樣,肖恩縱身墜下高達65英尺的高架橋,當場活活摔死。負責調查這樁死亡事故的警察稱:『他當時可能以為車停在一條普通的道路上,但其實不是。

  季軍

  女子騎車墜河被救

  再次跳河救車淹死

  季軍得主是一名叫做羅桑特·提佩特的女子,這也是『達爾文獎』成立以來第一次有女性獲獎。據悉,現年50歲的羅桑特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博羅市人,2009年6月3日,格林斯博羅市突降瓢潑大雨,2小時就造成地面4英寸深積水,多輛汽車被困在被淹沒的公路上。盡管天氣如此惡劣,羅桑特卻騎著一輛機動腳踏兩用車出門買啤酒。

  在暴雨中,羅桑特連人帶車掉進路邊的小河中,幸好交警及時發現把她拖了上來。然而羅桑特為了撈起自己的腳踏車,再次跳進河中,盡管警察試圖再次營救她,但卻為時已晚,最終羅桑特溺斃。

  丟手榴彈炸警察

  愛犬叼回來炸死主人

  更多入圍2009年度『達爾文獎』的『愚蠢的死亡事件』也讓人捧腹大笑。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武裝劫匪托馬斯·詹姆斯持槍前往一家便利店實施搶劫,為了掩蓋真實面貌,他在臉上噴了許多金色噴漆進行偽裝。然而由於噴漆釋放了大量毒素,托馬斯在成功打劫後就因毒性發作而死。

  其他『達爾文獎』的經典案例還包括——一名烏克蘭男子在遛狗時,不滿一名巡警要他替愛犬戴口罩和狗帶,憤怒地向警員丟手榴彈,想不到愛犬『機靈』地將主人丟出的東西叼回,結果人狗雙雙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