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鑑症釋疑 食物敏感謬誤頻生

鑑症釋疑 食物敏感謬誤頻生
(星島)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06: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 報道)據最新研究發現,受測試港童中約百分之二點八有食物過敏,並推算全港約有十五至二十萬港人有不同程度的食物敏感,在亞洲排名僅次日本 。港人一般對此症認識不深,且存有不少誤解。以下由營養師拆解常見的有關謬誤,並提供注意要項,以助改善。

  文:Kaman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八大類常見致敏食材

  米施洛營養護康中心註冊營養師李偉萍(上圖)指,常見致敏食物主要分為八大類,分別是貝類海產類、蛋類、魚類、花生和大豆類、奶類、堅果類、亞硫酸鹽類,以及含麩質的穀類(小麥、大麥等),以上均為蛋白質 含量豐富的食物,因身體的免疫系統誤將蛋白質當作入侵的病原,錯誤地產生了免疫反應,造成敏感情況。

  李續指,由於食物敏感暫時未有方法根治,故只可從日常飲食中避開致敏原,以減低出現敏感的機會。現時法例已規定預先包裝食品上要列明食物的成分,敏感症患者於選購時可特別留意成分表,查看當中是否含有致敏原材料,例如某些堅果類食物便會標明「內含堅果」這類字眼,以便消費者查閱。

  有別於食物不耐症

  部分人在進食某些食物後,身體出現肚痛等不適症狀,便誤以為自己患有食物敏感症,其實出現這種狀況有可能是由食物不耐症引起。食物不耐症是指身體不夠酵素消化某類食物,例如最普遍的是對奶類食物中的乳糖產生不耐情況。與食物敏感有別,食物不耐症患者可嘗試由少至多逐步進食引致腸胃不耐的食物,讓身體慢慢適應,以助製造更多酵素去消化,長遠有望改善不耐症病況。

  另外,食物不耐症的症狀屬於延緩性,而且多較輕微,例如輕度肚瀉、頭痛、流鼻水等。相反,食物敏感症狀則嚴重得多,患者進食致敏食物後,會出現皮膚痕癢、長紅疹、氣喘,甚至呼吸困難等,嚴重者或可致命。

  最常見誤解

  ■所有食物都有機會令人致敏。

  答: 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均有所不同,因此理論上任何食物都有機會引發敏感反應,但一般所指的食物敏感,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某些食物中的蛋白質誤當成入侵病原,因而產生排斥情況,故基本上含高蛋白質的食物才易令人出現敏感,水果、蔬菜這類不含蛋白質的食物,理應不會致敏,如有問題亦多只屬個別例子。

  ■過敏問題不會遺傳。

  答: 食物敏感症的成因暫時不明,但相信遺傳是其中一個原因,有研究發現如父母雙方均有食物敏感症,他們的子女有七成機會出現食物敏感,若其中一方為食物敏感患者,子女則有三成的機會患上此症。

  ■兒時沒食物敏感,長大後也不會有。

  答: 即使於小時候沒有出現食物敏感症狀,長大成人後亦可以因免疫系統的轉變而出現這問題。曾有個案為一位中年女士,以前從未出現食物敏感情況,但隨齡漸長,開始對花生、雞蛋出現敏感,營養師估計可能與體質變弱有關。

  ■可隨年齡漸長而消失。

  答: 部分人的食物敏感情況會隨時間而消失,例如對蛋或牛奶敏感的小孩,多於十歲過後可改善敏感情況,但有些由果仁和貝類食物引致的過敏,很可能會持續終身,例如對花生、蝦敏感的患者多較難「斷尾」。

  ■此症現已有方法可根治。

  答: 暫時仍然未有方法能治瘉食物敏感症,患者可以藥物、藥膏、針劑注射等方式,協助減輕發病情況,至於哪種方式最適合自身狀況,應請教醫生意見。

  替代食品例子指引

  部分人或會擔心敏感症患者未能進食特定的食物,因而致營養不均,但李偉萍指,只要以其他食物作替代,同樣可吸收到所需營養素。

  奶類: 幼童可以豆奶奶粉作替代,有乳糖不耐症的成人,可以改吃乳酪,因乳酪中不含乳糖。

  蛋類: 可以進食豬、牛、雞肉、豆腐等,同樣含豐富蛋白質。

  海鮮類: 對於海鮮敏感者,大多只對蝦、蟹過敏,可改以魚肉來代替。

  堅果類如花生: 因屬於脂肪類食物,即使不進食,對身體亦沒有太大影響,亦可改以橄欖油作為替代。

  ■現時最常見的食物不耐症,是腸胃對牛奶中的乳糖出現不耐情況。

  ■不含或只含較少蛋白質的食物,均較少機會致敏。

  ■父母均為患者,子女患敏感症的機會亦相對提高。

  ■體質轉變者亦有機會患上。

  ■對蝦敏感的症狀可伴隨一生。

  ■患者可求診查找致敏原。

  ■豆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適合對蛋類敏感人士食用。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